图书搜索: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2版)(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作  者:陈岳

出版时间:2006-03-28 字  数:298 千字
书  号:D047401 ISBN:978-7-300-03368-6
印刷时间:2006-03-28 包  装:平
印  次:2-7 开  本:16

定价:¥22.00

 

查看评论摘要
请购买图书或索要图书库存目录的,联系网上书店http://club.crup.com.cn,联系电话:010-82501766

教 学 资 源

开放资源(在本站注册后即可使用):
  • 热门资源国际政治学ppt
  • 内容简介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国际政治学理论受到了新的挑战。国际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必须分析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新特点,回答国际关系实践面临的新问题。本书以新资料、新的思路和新的结构对1992年版的,《国际政治概论》,在2000年初推出了《国际政治概论》。该书作为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之一,推动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同时也在全国同行中确立了自己的特色和影响。
    为体现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在基本维持人大版教科书理论和逻辑体系的基础上,作者对原书的部分章节进行了调整。具体来说,增加了“国际政治互动的基本形式”一章,删去了“国际政治的法律规范与准则”、“国家间关系的基本类型”等两章,原来的“导论”部分经过扩长充分一分为二,成为现在的“导论”和“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两章,其他如“国际政治的制经贸部因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等都做了较多的调整。但是,为了保持人大版教科书的风格和特色,以及修订本身的继承性,本书的许多章节还是大量保留第一次修订本的内容。
    本书进行修订 本书较第1版结构更合理,层次更清晰,脉络更分明,是一本研究国际政治的不可或缺的教材。

    作者简介

    章节目录

    导 论 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三、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二、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  
              三、国际政治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时代观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体系理论  
              三、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殖民地理论  
              四、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五、马克思列宁主义战争与和平理论  
            第三节 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理想主义  
              二、现实主义  
              三、新现实主义  
              四、新自由主义  
              五、建构主义  
            第四节 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理论研究  
              一、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国际政治学理论内容  
              二、新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的建设  
              三、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的新发展  
      第二章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一、国际体系及其形成  
              二、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及原因  
              三、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一、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类型  
              二、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  
            第三节 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进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国际政治格局  
              二、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  
              三、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四、未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第一节 国际行为主体的一般特征  
              一、国际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二、国际行为主体的类型  
            第二节 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一、国家作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二、国家主权及其发展  
              三、国家实力与国家类型  
            第三节 非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一、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形成  
              二、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基本类型    
              三、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特点  
            第四节 个人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一、个人是国际政治中的特殊行为者  
              二、个人对国家对外行为的影响  
              三、个人对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制约  
      第四章 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第一节 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  
              二、国际社会的内在矛盾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三、国际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国际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二节 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与实力  
              一、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关系  
              二、国际政治的实力基础  
            第三节 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  
              一、国家利益及其内涵  
              二、国家利益的作用  
              三、国家利益的特性  
       第五章 国际政治互动的基本形式   
            第一节 国际政治行为与国际政治互动 
              一、国际行为及其产生  
              二、国际行为的基本方式  
              三、国际行为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国际冲突及其解决  
              一、国际冲突的内涵  
              二、国际冲突的类型  
              三、国际冲突的根源  
              四、国际冲突的解决  
            第三节 国际合作及其保障  
              一、国际合作的内涵  
              二、国际合作的类型  
              三、国际合作的障碍  
              四、国际合作的保障  
       第六章 跨国政治与跨国组织       
           第一节 跨国政治与跨国行为  
              一、跨国政治与国际政治  
              二、跨国组织及其发展  
              三、跨国行为及其特点  
            第二节 国际组织与国际政治  
              一、国际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二、国际组织的类型与特征  
              三、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 跨国公司及其政治行为  
              一、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  
              二、跨国公司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  
              三、跨国公司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第七章 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  
              二、自然环境对国家对外行为和政策的影响  
              三、自然环境对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经济因素与国际政治  
              一、世界经济是国际政治的基础和前提  
              二、经济实力是国际政治力量构成的核心  
              三、经济因素在国家对外决策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第三节 科技革命与国际政治  
              一、科技革命的发展及其内容  
              二、科技因素对国家实力地位和对外行为的影响  
              三、科技因素构成当今国际关系的新内容  
       第八章 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军事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军事因素的构成及其与国际政治的相互关系  
              二、军事因素在国家对外决策中的作用  
              三、军事因素对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国际政治中的国际法     
              二、国际法的基本特性  
              三、国际法准则的基本内容  
              四、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第三节 文化因素和国际政治  
              一、文化因素日益参与国际政治  
              二、宗教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三、意识形态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结束语 国际政治的全球化发展   
              一、全球相互依存的发展  
              二、全球政治问题的出现和发展  
              三、和平与发展是世界面临的共同主题  
     后记  

    精彩片断

    对建立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思考


     陈 岳


          国际政治学理论在中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经过中国国际关系学界20多年的努力探索和辛勤劳动,经历了引进、吸收、批判和创新等不同阶段,国际政治学科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展。许多学者已经开始谈论应当建设中国的视角、中国风格和中国语言的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确立若干中国的国际关系学派的问题。  究竟应当如何建立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理论,我们应当建立什么样的国际关系理论,这是中国每一个国际关系学者必须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结合人民大学国际政治学理论的教学研究实践,以及人大版教科书的多次修订,谈谈自己对建立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几点思考。


    一、国际政治理论体系及其建立途径
    1、国际政治学理论的层次
          我们在谈论建立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时,必须明确是什么层次的理论,否则可能是在讨论不同范畴的问题。讨论似乎进行得十分热烈,但实际上是自说自话,无法进行真正的沟通。所谓理论,应该有不同层次的含义。一般说来,国际关系理论至少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理论应该是关于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学科的全面的、整体的和系统的宏观层次理论体系;第二个层次则是关于某一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具体理论、观点和思想等中观层次的理论;第三是运用某种理论、原理和观点来分析具体国际政治问题的微观层次的思想和观点等。换句话说,第一种是理论定向层次的国际政治学基础理论,它应当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和方法组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二种是第一种理论的局部和部分,它是第一种理论的具体化及深入与延伸;第三种则是政策定向层次的决策理论,它是为对外决策和对外关系直接服务的。明确了理论的不同层次,再来回答中国是否有自己的国际政治理论的问题。很显然,第三种层次的理论自古有之,今天也在不断产生。如中国古代的“礼治”、“仁政”、“王道”理论及“和而不同”、“纵横连合”、“远交近攻”的理论,现代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韬光养晦”的理论等。关键是我们如何总结并使其进一步理论化。第二种层次的理论虽然不是十分完整,但也有相当的成就。如和平与发展理论,国际新秩序理论,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新安全观等。我们常说的国际政治学理论体系实际上主要是指第一种层次的基础理论体系,既宏观层次上的理论。毫无疑问,这一层次理论的建立是一个相对长期和困难的过程。
    2、国际政治学理论的建立途径
          建立第一层次的中国国际政治理论体系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我们不能期望去创立一种完全有别于西方国际政治学的,以新的概念、新的内涵、新的结论、新的原理和新的框架建构的,所谓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体系。现实的途径是,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相对成熟的体系框架,以及合理的概念、内涵和原理,但同时又使之具有中国学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环境特点的国际政治理论。对西方的现成理论没有必要抛弃,而应该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扬弃。吸收其合理部分,剔除其不合理成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三大部分的学科体系时,从具体概念到基本范畴,从一般原理到理论框架均借鉴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既有成果。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过程为我们指明了如何建立新的学科体系的具体路径。
    3、教科书与学科体系的建立
          教科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体系得以确立和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在国际政治学理论已经相对成熟的今天,很难再出现有专门的学术著作来承担建立所谓第一层次学科体系的历史使命。实际上就基本概念、内涵和范畴,研究对象、基本观点、一般原理和框架体系而言,教科书是宏观理论体系最好的载体。这是因为:第一,在一个特定的知识领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后,作为学术制度化的一个指标,教科书反映了这一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第二,随着这个学科的深入发展,教科书应将新成果吸纳进来,但是这个吸纳是在基本知识体系基础上的吸纳,这一过程使新成果在学科的知识体系中确定了自己的位置。第三,由于无法做到真正纯粹的“价值中立”,教科书总是反映了编写者所具有的学术倾向,包括意识形态和研究范式。因此,教科书将该学科领域的不同知识分为主流与边缘,并且强化了主流知识在学科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从而为建立宏观层次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及其前身国际政治系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国际问题教学研究机构之一,人大版的《国际政治学概论》教科书也是国内高校使用较为普遍、影响较大的教材之一。我们根据较长时期国际政治学科教学研究的经验,在借鉴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的基础上,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构建具有中国学者风格和人大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体系。


    二、国际政治学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学科体系的构建往往是从讨论学科本身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开始的,通常以“国际政治学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发端。这种讨论方式的长处是让读者和学生们了解他们将要学习的是什么样的学科,该学科将涉及核包括什么样的议题和论题。因此,教科书开宗明义就必须回答什么是国际政治学以及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的问题。人大版教科书在回答什么是国际政治学时采取了如下的定义,即:国际政治学是揭示国际体系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互动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新兴学科。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广义地理解,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其中国际关系理论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国际关系理论之分;国际关系史有近代、现代和当代之分;国际政治问题主要指当代全球的、地区的和各个国家的国际政治问题。这三者既有各自特定的内容,又有相互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综合起来,构成国际政治学的基本内容。狭义地理解,国际政治学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我们把国际政治学看作是揭示国际体系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政治互动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学科,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关于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国内外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是世界体系,有的认为是国际社会,有的认为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政治关系。我们认为,国际政治学的定义规定了研究对象的范畴。定义必须考虑对象,对象必然呼应定义。据此,我们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体系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国际政治学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
         由上述研究对象的确定,人大版教科书的基本逻辑结构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是国际政治体系。国际政治体系实际上是一般政治系统的延伸。作为一种国际系统,它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作为一种系统,国际政治体系集中表现为国际政治力量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定结构状态,即我们所说的国际政治格局。
         其次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体系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即主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即国际组织、跨国政党、跨国公司等等。它们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最主要对象。国际政治学主要研究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和行为特点,研究它们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的动力与基础,即利益与权力;研究它们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研究它们在国际政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第三是政治互动,即政治关系。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我们强调的主要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即国际政治互动。国际政治互动的一般样式可从不同的角度分为冲突与合作、和谐与竞争、战争与和平等等。其中冲突和合作是最基本的互动形式。国际冲突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对抗性或敌对性遭遇或相互作用,是由于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不同而处于自觉的对立之中的相互活动。国际合作则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基于相互利益的基本一致或部分一致而在一定的问题领域中所进行的政策协调行为。当代国际关系研究的大多数中层理论都是解析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的,如霸权稳定理论、集体安全理论、国际机制理论、相互依赖理论、文明冲突理论等。
         第四是国际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我们研究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必须首先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特点,其次要全面分析国际政治主体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再次要了解各类国家相互关系的基本特征,最后要分析各种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此外,政治关系与其他各种关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需要了解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法律关系和文化关系等。但是,我们研究其他各种关系,并不是研究其他各种关系本身,而是围绕政治关系这个中心,研究其他各种关系对政治关系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其受政治关系影响的方式、程度。
         上述国际政治学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即国际体系、行为主体、政治互动和一般规律,彼此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紧密相联的一个整体。国际体系是一个大的系统和总体环境,行为主体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互动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我们把对国际政治学研究对象的上述认识简称为“SAIL”模式,即S(System):国际政治体系;A(Actor):国际行为主体;I(Interaction):国际政治互动;L(Law):规律。前后三次修订的人大版国际政治学概论教科书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一理解来展开其逻辑结构并进行章节安排的。


    三、人大版教科书的马克思主义特色
    1、如何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学说
         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等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并未提出有关国际政治的系统理论。列宁所处的时代由于国内阶级斗争尖锐,虽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但主要是实用性的,是为苏俄的对外政策服务的,是从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直到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主义国家才出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际政治理论。一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对于研究国际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国际政治的论述,世界体系论、相互依赖论和帝国主义论等。西方出版的一些著作分析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思想,如《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等,肯尼思·华尔兹、卡尔·多伊奇、罗伯特·吉尔平、罗伯特·基欧汉都大量引证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思想。
         作为中国的国际政治学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学科的指导地位。同时,为了不让这种指导变成一句空话,必须正确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基本理论、思想和方法。
         第一,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并没有建立起系统完整的国际关系理论。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和他们当时面临的主要任务制约,马克思等经典作家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国际政治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面临的时代国际社会初步形成,但世界体系尚未建立,国际政治的发展不充分,不可能提出一战后甚至二战后国际关系体系形成之后的理论问题。而且他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无产阶级革命,如何使无产阶级夺取国内政权,上升为统治阶级,不可能专门关注和研究国际关系理论。列宁面临的时代国际政治有所发展,其理论也逐步丰富和深化,其中包括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战争与和平理论、民族殖民地理论、和平共处理论等。但由于新政权面临生存威胁,国内斗争高于国际问题,而且列宁本人去世较早,未能将上述思想、理论和观点串联起来,形成相对独立和较为完整的国际政治理论体系。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还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国际政治领域主要是一些思想、观点和方法,并没有系统和完整的国际政治学理论体系。
         第二,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在其著作中包含了一系列关于国际政治的科学思想和精辟论述。这些思想和论述不仅对于认识当时的国际政治现实提供了基础,也为我们研究当今的国际政治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分析依据和理论观点。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十八世纪欧洲外交史内幕》、《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恩格斯的《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列宁的《民族殖民地问题》、《帝国主义论》、《社会主义与战争》等堪称国际问题研究的典范。在上述著作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时代观理论,世界体系理论,民族殖民地理论,国际政治经济理论,战争与和平理论等。
    第三,马克思主义提供的科学地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我们研究国际政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关于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及其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民族与民族主义、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关于历史发展“合力论”的基本观点都曾经产生过并继续产生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2、人大版教科书的马克思主义特色
          我们在《国际政治学概论》的编写和修订中,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重要思想进行了较为细致和全面地梳理和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对国际政治学科中能够运用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作为整个学科体系所坚持的基本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同时,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国际政治问题,在对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国际政治格局的类型与特征、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点、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跨国政治与跨国行为、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制约等主要问题上,都反映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应用于国际政治研究的努力。因此,有学者将人大版国际政治学系列教科书之一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评价为:“很明显,《概论》对国际关系中政治经济互动的理解和阐述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经济相互关系的论述为基础和起点的。这一点也许是《概论》的主要特征,无论是从整体布局还是具体的论述,从标题到内容都非常严格地遵循了这一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上,《概论》的确实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通篇的视角是对国际关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这也许是《概论》的作者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所作的一种探索和努力吧”。  尽管这一评价并不是直接针对《国际政治学概论》的,但作为它的姊妹篇,无论在风格体例上,还是主观指导思想和具体的客观结论上,两者的确存在共通之处。
         具体说来,人大的国际政治学理论体系特色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为指导,并将这种方法论贯穿整个理论体系,并以此作为建构理论的框架;二是在具体学术取向上,一方面借鉴西方国际关系学主流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基本理论,并兼顾和综合其他学派有价值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坚持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思想观点相契合。这就是人大版教科书为建立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所作的部分努力。


         国际政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这就需要我们更自觉地注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问题。当然,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决不是搞教条主义,简单地背诵和搬用现成的结论,而是要紧密地给合国际社会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得出新见解。也就是说,在中国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建设中,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反思国际政治学教学科研的经验,我们在三次修订教科书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在建设中国国际政治学学科体系过程中,忽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或者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观点与西方国际关系学科的具体研究成果完全对立态度,都无异于缘木求鱼。

    书评

    其他

     

     

     

    热 门 图 书

    2010年考研英语必备
    作者:王长喜
    定价:¥48.00
    国家司法考试必读法律法规汇编(人大司考丛书)
    作者:北京万国学校
    定价:¥98.00
    北京地区成人本科学士学位英语统一考试词汇必备
    作者:刘本政
    定价:¥22.00
    发展保险事业 构建和谐社会——深度开放下的中外保…
    作者:张洪涛
    定价:¥48.00
    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资本市场…
    作者:吴晓求
    定价:¥78.00

    作者其他图书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三版)(21世纪国…
    作者:陈岳
    定价:¥25.00
    谈学论教集——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改革…
    作者:冯俊 陈岳
    定价:¥58.00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2版)(21世纪国…
    作者:陈岳
    定价:¥22.00

    相 关 图 书

    [err:标签"书籍内容页相关信息_关键字"数据源读取错,原因:必须声明标量变量 "@itemId"。]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 中国一考网 | 教研服务网络 | 商学在线 | 友情链接
    京ICP备10054422号 新出网证(京)字0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1号  有网站下载或登录的问题请联系:010-62515491
    邮编:100080 电话:010-62510566 传真:010-62514760 E-mail:club@cru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