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视产业市场概论(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
|
|
|
作 者:陆地 |
出版时间:2003-05-23 |
字 数:347 千字 |
书 号:D0787 |
ISBN:7-300-04610-X |
开 本:16 |
包 装:平装 |
印 次:1-1 |
译 者: |
|
定价:¥24.00 |
|
查看评论摘要 |
购买图书或索要库存书目,请访问网上书店(http://club.crup.com.cn),联系电话:010-82501766 |
|
|
|
|
|
|
|
内容简介 |
|
总 序 20世纪以来的100年,是世界新闻传播事业飞速发展的100年。这10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继报纸、期刊、通讯社之后,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络相继问世,新闻传播的媒介日趋多元化,新闻传播的手段日趋现代化,“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新闻传播事业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则变得越来越大。 这100年,也是中国新闻事业飞速发展的100年。其中最后的20年,即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发展得尤为迅猛。综合有关部门发表的统计数字,截至20世纪的最后一年,全国已有公开发行的报纸2 100种,通讯社2家,广播电台1 200座,有线和无线电视台3 000多座。其中,报纸年出版总数达到195亿份,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88.2%,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89%,电视受众超过9亿。 与此同时,全国各类新闻从业人员的总数也已超过55万人。这样大的发展规模,这样快的发展速度,在世界和中国新闻事业史上都是空前的。回顾既往,盱衡未来,新闻传播事业在21世纪还将会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新闻传播,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以及各项决策,反映人民群众的伟大业绩和精神风貌,以及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必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相配合,这100年来,为中国的新闻战线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中国新闻教育,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中国的新闻教育起始于20世纪初叶,有8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的30年,虽然先后在个别院校中设立了新闻系或新闻专科,但规模都不大,设备也不够完善,在校学生的人数,最多的时候不超过400人,30年间累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人数还不到3 000人。新中国建立后,为了为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培养人才,新闻教育继续有所发展,但到60年代中期为止,全国的新闻教育机构也还只有14家。当时全国共有343家报社、78座广播电台和13家电视台,新闻系和新闻专业的学生统招统分,勉强能够满足中央和省市以上新闻单位人才方面的需求。“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这一发展被迫中断。中国的新闻教育得以重振旗鼓并得到空前迅猛的发展,主要还是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间的事情。这20多年来,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和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完全同步。截至1999年,全国设有新闻学类院、系、专业的高校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两三所增加到60所以上,专业点已超过100个。专业教育体系已从单一的本科教育,发展到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大专生、成人教育等多层次的格局。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在校的新闻系科学生总共只有500来人,现在仅本科生就有6 000人,加上大专生和研究生接近10 000人。20年间累计向新闻单位输送毕业生超过30 000人。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21世纪,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加速发展,随着新闻战线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的新闻教育肯定还将会有更大幅度的发展。 一般说来,新闻教育质量的高低,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两个因素:一个是师资,一个是教材。两者之间,教材的作用更大。这是因为,师资的多少和良窳,往往受办学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教材一旦完成,就可以直接嘉惠于学子,风行四海,无远弗届。进一步说,一部好的教材,不仅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培养出一大批人才,而且还可以同时拥有很高的学术含量,推动新闻学研究的发展。1919年出版的徐宝璜的《新闻学》,1927年出版的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就是这方面的很好的例子。两书都是作者在高等学校从事新闻学和新闻史教学时作为教材编写出来的,出版之后,立即引起世人的关注和推崇,几十年来一再重版,历久不衰,至今仍然是公认的新闻学和新闻史方面的传世之作。正因为这样,新闻教育的前辈们,历来十分重视教材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来年,坊间出版的新闻学方面的书籍,绝大部分都是教材。改革开放以后,新闻学研究空前繁荣,新闻学方面的书籍大量问世,但教材仍然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教材,覆盖了新闻学的方方面面,经过出版家和众多作者们的长期努力,门类和品种基本配套齐全,曾经为同时期的新闻教学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闻工作实际的飞速发展,这些教材的体例日显陈旧,观点和内容也亟待调整和更新。一些属于学科前沿和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开课程的教材尚付阙如,使现有的教材出现了不少缺口。步入21世纪,集聚力量,重新编写出一套体系完整的、能够为新世纪的新闻教育和新闻人才培养服务的新闻传播学的系列教材,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样的一套系列教材,她将涵盖新闻学、传播学两个学科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广告三个专业。负责编写工作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等校长期从事新闻传播学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教授、副教授,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都是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堪称一时之选。收入系列的教材中有国家级重点教材,有部级重点教材,其他也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精晶,所以,这套系列教材的质量是有保证的,她的权威性也将会得到社会的认同。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有两大支柱,一是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技术产业,二是从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媒体产业。新闻传播学作为将这两大领域有机联结的桥梁,在今后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过精心策划,隆重推出这套系列教材,是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和战略眼光的。在这里,我谨代表编委会和全体作者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表示由衷的感谢。 21世纪,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和新闻教育事业都将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批系列教材的问世,将会为新闻传播事业和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为新世纪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做出她应有的贡献。这是出版者和全体作者共同的一点希望。是为序。 方汉奇 于中国人民大学 |
|
|
|
作者简介 |
|
陆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首位新闻传播学博士后,中国管理科学院院士,全国“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2004)。主要研究领域:广播电视实务和理论、媒介经营管理、媒介政策与法规。 1998年以来,发表电视产业方面的学术论文60多篇,专著有《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等。 |
|
|
|
章节目录 |
|
第一章 世界电视产业市场释义 第二章 世界电视产业市场的形成 第一节 世界电视产业市场形态的变化 第二节 世界电视产业市场的新特征 第三节 世界电视产业市场变化的动因 第三章 风云际会的北美电视产业市场 第一节 美国电视产业市场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美国广播电视产业市场 第三节 美国有线电视产业市场 第四节 美国卫星电视产业市场 第五节 美国电视产业市场的特点与启示 第六节 加拿大电视产业市场 第七节 北美的公共电视和少数民族电视产业市场 第四章 在多元中走向统一的欧洲电视产业市场 第一节 从中心到边缘:公共电视角色的转化 第二节 欧洲电视产业市场的黄金板块 第三节 欧洲电视产业市场的白银板块 第四节 欧洲电视产业市场的青铜板块 第五节 欧洲电视产业市场的统一之梦 第五章 堡垒型的亚太电视产业市场 第一节 亚太电视产业市场的特点 第二节 亚太地区主要市场透视 第六章 绿洲型的非洲和中东地区电视产业市场 第一节 非洲和中东地区电视产业市场的特点 第二节 非洲和中东地区电视产业市场的绿洲扫描 第三节 非洲和中东地区电视产业市场的发展前景 第七章 羽翼渐丰的拉丁美洲电视产业市场 第一节 拉美市场的特点 第二节 拉美市场的四重奏 第三节 拉美市场的活力和引力 第八章 呼之欲出的中国电视产业共同市场 第一节 高度发达的中国香港市场 第二节 急起直追的中国台湾市场 第三节 中国电视产业共同市场的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精彩片断 |
|
总 序 20世纪以来的100年,是世界新闻传播事业飞速发展的100年。这10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继报纸、期刊、通讯社之后,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络相继问世,新闻传播的媒介日趋多元化,新闻传播的手段日趋现代化,“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新闻传播事业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则变得越来越大。 这100年,也是中国新闻事业飞速发展的100年。其中最后的20年,即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发展得尤为迅猛。综合有关部门发表的统计数字,截至20世纪的最后一年,全国已有公开发行的报纸2 100种,通讯社2家,广播电台1 200座,有线和无线电视台3 000多座。其中,报纸年出版总数达到195亿份,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88.2%,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89%,电视受众超过9亿。 与此同时,全国各类新闻从业人员的总数也已超过55万人。这样大的发展规模,这样快的发展速度,在世界和中国新闻事业史上都是空前的。回顾既往,盱衡未来,新闻传播事业在21世纪还将会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新闻传播,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以及各项决策,反映人民群众的伟大业绩和精神风貌,以及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必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相配合,这100年来,为中国的新闻战线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中国新闻教育,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中国的新闻教育起始于20世纪初叶,有8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的30年,虽然先后在个别院校中设立了新闻系或新闻专科,但规模都不大,设备也不够完善,在校学生的人数,最多的时候不超过400人,30年间累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人数还不到3 000人。新中国建立后,为了为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培养人才,新闻教育继续有所发展,但到60年代中期为止,全国的新闻教育机构也还只有14家。当时全国共有343家报社、78座广播电台和13家电视台,新闻系和新闻专业的学生统招统分,勉强能够满足中央和省市以上新闻单位人才方面的需求。“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这一发展被迫中断。中国的新闻教育得以重振旗鼓并得到空前迅猛的发展,主要还是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间的事情。这20多年来,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和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完全同步。截至1999年,全国设有新闻学类院、系、专业的高校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两三所增加到60所以上,专业点已超过100个。专业教育体系已从单一的本科教育,发展到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大专生、成人教育等多层次的格局。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在校的新闻系科学生总共只有500来人,现在仅本科生就有6 000人,加上大专生和研究生接近10 000人。20年间累计向新闻单位输送毕业生超过30 000人。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21世纪,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加速发展,随着新闻战线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的新闻教育肯定还将会有更大幅度的发展。 一般说来,新闻教育质量的高低,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两个因素:一个是师资,一个是教材。两者之间,教材的作用更大。这是因为,师资的多少和良窳,往往受办学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教材一旦完成,就可以直接嘉惠于学子,风行四海,无远弗届。进一步说,一部好的教材,不仅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培养出一大批人才,而且还可以同时拥有很高的学术含量,推动新闻学研究的发展。1919年出版的徐宝璜的《新闻学》,1927年出版的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就是这方面的很好的例子。两书都是作者在高等学校从事新闻学和新闻史教学时作为教材编写出来的,出版之后,立即引起世人的关注和推崇,几十年来一再重版,历久不衰,至今仍然是公认的新闻学和新闻史方面的传世之作。正因为这样,新闻教育的前辈们,历来十分重视教材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来年,坊间出版的新闻学方面的书籍,绝大部分都是教材。改革开放以后,新闻学研究空前繁荣,新闻学方面的书籍大量问世,但教材仍然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教材,覆盖了新闻学的方方面面,经过出版家和众多作者们的长期努力,门类和品种基本配套齐全,曾经为同时期的新闻教学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闻工作实际的飞速发展,这些教材的体例日显陈旧,观点和内容也亟待调整和更新。一些属于学科前沿和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开课程的教材尚付阙如,使现有的教材出现了不少缺口。步入21世纪,集聚力量,重新编写出一套体系完整的、能够为新世纪的新闻教育和新闻人才培养服务的新闻传播学的系列教材,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样的一套系列教材,她将涵盖新闻学、传播学两个学科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广告三个专业。负责编写工作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等校长期从事新闻传播学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教授、副教授,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都是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堪称一时之选。收入系列的教材中有国家级重点教材,有部级重点教材,其他也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精晶,所以,这套系列教材的质量是有保证的,她的权威性也将会得到社会的认同。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有两大支柱,一是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技术产业,二是从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媒体产业。新闻传播学作为将这两大领域有机联结的桥梁,在今后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过精心策划,隆重推出这套系列教材,是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和战略眼光的。在这里,我谨代表编委会和全体作者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表示由衷的感谢。 21世纪,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和新闻教育事业都将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批系列教材的问世,将会为新闻传播事业和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为新世纪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做出她应有的贡献。这是出版者和全体作者共同的一点希望。是为序。 方汉奇 于中国人民大学 |
|
|
|
书评 |
|
|
|
|
|
其他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