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翻译教程(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
|
|
|
作 者:刘其中 |
出版时间:2004-01-15 |
字 数:282 千字 |
书 号:D0906 |
ISBN:7-300-05067-0 |
开 本:大32 |
包 装:平装 |
印 次:1-4 |
译 者: |
|
定价:¥19.00 |
|
查看评论摘要 |
购买图书或索要库存书目,请访问网上书店(http://club.crup.com.cn),联系电话:010-82501766 |
|
|
|
|
|
|
|
内容简介 |
|
本书共分为四大部分12章,从概述、新闻稿全译、稿件编译、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重点讲述了中英文新闻互译时的规范、要点和技巧。
本书填补了国内新闻翻译类教材的空白,书中运用了大量具体材料和事例,针对性强,丰富充实,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说服力,特别适合双语教学,也满足了英语学习者阅读英语新闻的需要。
此外,本书的口语性、运用性很强,在师生的交流和对话中,定能培养出合格的国际新闻记者。 |
|
|
|
作者简介 |
|
刘其中,香港树仁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主任,教授课程包括高级英语新闻写作、新闻翻译、新闻编辑、世界新闻史等。曾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进修,先后获法学硕士、文学硕士学位。1983年1月转入新华通讯社,曾任对外部副主任,中国特稿社社长,后调美国,任联合国分社社长,回国后调任体育部主任。1997年9月,应邀到香港,参加《中国日报》香港版的筹建和领导工作。 |
|
|
|
章节目录 |
|
第一章 新闻翻译概论 一、什么是新闻翻译 二、新闻翻译的特点 三、新闻翻译的方法 四、新闻翻译的过程 五、新闻翻译的标准 新闻翻译一般练习 第二章 新闻导语翻译 一、新闻结构和新闻导语 二、中、英文新闻导语的异同 三、几个常见问题的处理 四、四种类型英文导语的中译 五、中文导语英译 导语翻译练习 第三章 新闻稿全文翻译 一、英文新闻稿的结构特点 二、英文新闻稿中的直接引语 三、处理好英文新闻里的“said” 四、掌握好“褒贬”间的界限 五、新闻稿的行文体例 新闻稿全文翻译练习 第四章 直译与意译 综合翻译练习 第五章 被动语句的翻译 一、被动语句 二、英文记者为何频繁使用被动语句 三、英文被动语句的中译 四、中文被动语句的英译 本章附录 被动语句翻译练习 第六章 新闻长句翻译 一、英文长句翻译要领 二、英文长句翻译方法 三、英文长句翻译举例 四、几个常见英文新闻词汇、短语的翻译 综合翻译练习 第七章 翻译与数字有关的新闻 一、数词 二、数量单位 三、数词的复数形式及其翻译 四、含有数词的短语 五、常用货币单位的表示方法 六、表示数量增加的倍数 七、表示数量减少的幅度 八、表示增加、减少的常用词汇 综合翻译练习 第八章 新闻标题翻译 一、中、英文新闻标题的比较 二、中、英文新闻标题的互译 新闻标题翻译练习 第九章 新闻编译(上) 一、新闻编译 二、新闻摘译 第十章 新闻编译(下) 一、编译新闻的过程 二、标题和导语的处理 三、新闻稿编译 四、编译新闻应遵循的原则 五、通常需要编译的新闻题材 新闻稿编译练习 第十一章 翻译稿行文体例 一、中文新闻稿行文体例 二、图片说明的翻译 三、人名、地名、机构名称的翻译 四、缩写字、缩合语的翻译 五、中、英文标点符号使用上的异同 六、新闻翻译常用工具书 七、英文新闻稿行文体例 附 文 黄灿然:在《大公报》学做翻译 附录一 世界主要通讯社 附录二 世界主要英文报纸 附录三 世界主要英文杂志 附录四 世界主要英语电视台及电台 附录五 中国主要中文媒体名称英译 附录六 中国主要政府机构名称英译 附录七 联合国主要机构名称 附录八 美国、英国主要政府机构名称 附录九 常见新闻人物姓名英译 参考书目 |
|
|
|
|
精彩片断 |
|
总 序 20世纪以来的100年,是世界新闻传播事业飞速发展的100年。这10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继报纸、期刊、通讯社之后,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络相继问世,新闻传播的媒介日趋多元化,新闻传播的手段日趋现代化,“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新闻传播事业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则变得越来越大。 这100年,也是中国新闻事业飞速发展的100年。其中最后的20年,即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发展得尤为迅猛。综合有关部门发表的统计数字,截至20世纪的最后一年,全国已有公开发行的报纸2 100种,通讯社2家,广播电台1 200座,有线和无线电视台3 000多座。其中,报纸年出版总数达到195亿份,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88.2%,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89%,电视受众超过9亿。 与此同时,全国各类新闻从业人员的总数也已超过55万人。这样大的发展规模,这样快的发展速度,在世界和中国新闻事业史上都是空前的。回顾既往,盱衡未来,新闻传播事业在21世纪还将会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新闻传播,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以及各项决策,反映人民群众的伟大业绩和精神风貌,以及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必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相配合,这100年来,为中国的新闻战线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中国新闻教育,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中国的新闻教育起始于20世纪初叶,有8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的30年,虽然先后在个别院校中设立了新闻系或新闻专科,但规模都不大,设备也不够完善,在校学生的人数,最多的时候不超过400人,30年间累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人数还不到3 000人。新中国建立后,为了为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培养人才,新闻教育继续有所发展,但到60年代中期为止,全国的新闻教育机构也还只有14家。当时全国共有343家报社、78座广播电台和13家电视台,新闻系和新闻专业的学生统招统分,勉强能够满足中央和省市以上新闻单位人才方面的需求。“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这一发展被迫中断。中国的新闻教育得以重振旗鼓并得到空前迅猛的发展,主要还是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间的事情。这20多年来,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和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完全同步。截至1999年,全国设有新闻学类院、系、专业的高校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两三所增加到60所以上,专业点已超过100个。专业教育体系已从单一的本科教育,发展到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大专生、成人教育等多层次的格局。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在校的新闻系科学生总共只有500来人,现在仅本科生就有6 000人,加上大专生和研究生接近10 000人。20年间累计向新闻单位输送毕业生超过30 000人。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21世纪,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加速发展,随着新闻战线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的新闻教育肯定还将会有更大幅度的发展。 一般说来,新闻教育质量的高低,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两个因素:一个是师资,一个是教材。两者之间,教材的作用更大。这是因为,师资的多少和良窳,往往受办学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教材一旦完成,就可以直接嘉惠于学子,风行四海,无远弗届。进一步说,一部好的教材,不仅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培养出一大批人才,而且还可以同时拥有很高的学术含量,推动新闻学研究的发展。1919年出版的徐宝璜的《新闻学》,1927年出版的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就是这方面的很好的例子。两书都是作者在高等学校从事新闻学和新闻史教学时作为教材编写出来的,出版之后,立即引起世人的关注和推崇,几十年来一再重版,历久不衰,至今仍然是公认的新闻学和新闻史方面的传世之作。正因为这样,新闻教育的前辈们,历来十分重视教材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来年,坊间出版的新闻学方面的书籍,绝大部分都是教材。改革开放以后,新闻学研究空前繁荣,新闻学方面的书籍大量问世,但教材仍然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教材,覆盖了新闻学的方方面面,经过出版家和众多作者们的长期努力,门类和品种基本配套齐全,曾经为同时期的新闻教学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闻工作实际的飞速发展,这些教材的体例日显陈旧,观点和内容也亟待调整和更新。一些属于学科前沿和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开课程的教材尚付阙如,使现有的教材出现了不少缺口。步入21世纪,集聚力量,重新编写出一套体系完整的、能够为新世纪的新闻教育和新闻人才培养服务的新闻传播学的系列教材,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样的一套系列教材,她将涵盖新闻学、传播学两个学科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广告三个专业。负责编写工作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等校长期从事新闻传播学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教授、副教授,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都是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堪称一时之选。收入系列的教材中有国家级重点教材,有部级重点教材,其他也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精晶,所以,这套系列教材的质量是有保证的,她的权威性也将会得到社会的认同。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有两大支柱,一是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技术产业,二是从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媒体产业。新闻传播学作为将这两大领域有机联结的桥梁,在今后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过精心策划,隆重推出这套系列教材,是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和战略眼光的。在这里,我谨代表编委会和全体作者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表示由衷的感谢。 21世纪,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和新闻教育事业都将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批系列教材的问世,将会为新闻传播事业和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为新世纪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做出她应有的贡献。这是出版者和全体作者共同的一点希望。是为序。 方汉奇 于中国人民大学
前 言 年轻时,我做过口译、笔译,后来,又做过记者、编辑,来香港树仁学院之初, 我教过英语新闻写作、中文新闻编辑,但却从来没有教过新闻翻译。 2001年9月1日,我从北京返回香港。当天,钟期荣校长紧急召见。 “有一个班的翻译课,因原来的老师课时太多,想请你帮一下忙,不知意下如何?”钟校长开门见山。 “可我从来没有教过新闻翻译,而且明天就开学了,我一点准备都没有。”我感到有些为难。 “先生做过翻译,当过记者,编过英文报纸,这点事情,难不倒你。”听口气已经没有商量余地。 “哪天开课?” “后天。” 就这样,我于“后天”走进了新闻翻译的课堂。光阴荏苒,日复一日,至今已讲授了整整两个春秋。 记得那天受命之后,我就到图书馆(树仁学院图书馆、中央图书馆)搜寻参考书籍。但出乎意料的是,有关新闻翻译的出版物竟一本也没有找到。再后,我请教过几位同仁,查阅过有关的教学大纲,虽觉很受启发,但那多属宏观方面的提示,远不能解决“后天”就要上课的燃眉之急。 再说,我觉得新闻翻译教学应与其他翻译教学有所区别,它除应介绍词法、句法的翻译技巧之外,还应着重讲授新闻稿件的翻译;学习新闻翻译的学生不仅应具备良好的英文和中文功底,还应熟悉新闻写作和新闻编辑,了解英文和中文新闻写作的异同,具有较高的新闻敏感和较多的新闻知识。一句话:新闻翻译教学不仅应具有一般翻译教学的共性,还应着重体现新闻翻译教学自己的特性。 出路只有一条:自己编写讲义。就这样,我被逼上了梁山:一边搜集资料,一边编写讲稿,一边为学生们讲授。课讲完后,再根据教学效果及遇到的问题,反复进行修改。好在,我讲授过英语新闻写作,从事过中文、英文新闻报道,也当过十几年的翻译,新闻写作、新闻报道、一般翻译与新闻翻译有许许多多共同的地方。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一年下来,一本《新闻翻译讲义》竟也有了一些规模。 通过教学,了解了学生的水平和需要,也积累了一些新闻翻译教学的经验。在此过程中,又陆续找到了几本与新闻翻译教学有点关系的参考书,虽然为数不多,内容也有些距离,但总算发现了几位在新闻翻译学方面的学者。我从他们的著作中获得不少启迪和帮助。 2002年3月,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学兄、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主任陈以汉教授邀请我到该院讲授新闻翻译。3个月的集中教学,使我有机会对这套讲义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使之同样也适合于成人新闻翻译教学的需要。 2002年9月至今,我再次承担新闻翻译教学任务。为适应新的需要,我对这套讲义又做了修订,更新了许多例文,加写了“直译与意译”等章节。 2003年3月,香港爆发非典型肺炎。3月底,香港高校停课两个星期。在此期间,没有课上,又不宜外出,我便利用这段时间,把上述翻译讲义整理出来,订正了某些谬误,增选了更多例文,编入了某些对翻译人员来说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使之最终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我没有太大把握。但是,在新闻传播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中国新闻业日趋开放的今天,在网上新闻多得几乎要发生爆炸的今天,新闻翻译已经发展成为传播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专业,新闻翻译从业人员已经成了一支异军突起的专业队伍。当成千上万的新闻专业的学生和新闻翻译工作者开始他们的新闻生涯、但却找不到最基本的新闻翻译教材的情况下,这本书也许可以成为他们的初始专业工具,成为他们成长、成功、成名的一个阶梯。 在拙作即将付梓之际,作者要感谢香港《文汇报》的翻译白净女士(现在已是该报的高级编辑)和《大公报》的翻译黄灿然先生。他们对本书的编写提供了许多帮助。黄灿然先生还欣然同意把他写的关于新闻翻译的专文全文附在本书后面,实令拙作生辉不少。 我还要感谢跟我学习过新闻翻译课的香港树仁学院和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的同学。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提出的意见、建议,拙作绝对不会达到现在的水平。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香港树仁学院的钟期荣校长和胡鸿烈校监,感谢他们对编写此书多次表达的关怀、鼓励和提供的帮助。 水平所限,书中谬误和疏漏定当不少,恳请新闻界、特别是新闻翻译界的前辈和同行赐教。
|
|
|
|
书评 |
|
|
|
|
|
其他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