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第二版)精编版[货币银行学(第四版)](教育部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国家级精品课程;“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
|
|
作 者:黄达 |
出版时间:2009-01-14 |
字 数:439 千字 |
书 号:F3450 |
ISBN:978-7-300-10114-9 |
开 本:16 |
包 装:平装 |
印 次:2-9 |
译 者: |
|
定价:¥29.00 |
|
查看评论摘要 |
购买图书或索要库存书目,请访问网上书店(http://club.crup.com.cn),联系电话:010-82501766 |
|
|
|
|
|
|
|
内容简介 |
|
《金融学》列入“‘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同时是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所要编写的五本教材之一。本书可作为教材用于大学本科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课程;对于希望较为全面地知晓和把握金融基础理论和理论前沿以及金融领域热点问题的读者会有帮助。
|
|
|
|
作者简介 |
|
黄达,男,汉族,1925年2月22日生于天津,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
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财经委员会委员;第二、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科规划小组成员;第一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和中国财政学会、中国价格学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物资流通学会等团体的副会长。
主编教材:
《资本主义国家货币流通与信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7
《货币信用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9
《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北京市首届 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中国财政学会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奖)
《货币银行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国家教委审定全国高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教材”获:全国普通高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货币银行学(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教育部国家级重点教材”
《货币银行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教育部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获:教育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9
《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列入“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同时是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五本教材之一。
专著: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货币和货币流通》中国财经出版社1964
《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84(1986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1995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工农产品比价剪刀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金融—词义、学科、形势、方法及其他》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年9月
主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黄金》中国财经出版社1965
主要论文:
《黄达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收1985年以前主要论文)、《黄达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收1952~1998论文及短文)
其中:《中国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和通货物价问题》,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
《财政收支与信贷收支相互配合中的接合部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
《黄达文集》(1952~199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
|
|
|
章节目录 |
|
第一篇 范畴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二章 信用
第三章 金融
第四章 利息和利率
第五章 外汇与汇率
第二篇 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
第六章 金融市场概述
第七章 金融市场机制理论
第八章 金融中介概述
第九章 存款货币银行
第十章 中央银行
第三篇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第十一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第四篇 宏观均衡
第十二章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
第十三章 开放经济的均衡
第十四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十五章 货币政策
第五篇 几个金融理论问题
第十六章 几个金融理论问题
名词术语中英对照
|
|
|
|
|
精彩片断 |
|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的制度
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
在生活中,人们几乎处处、天天接触货币(money,currency)。
家庭与个人,从不同来源取得货币收入。种种货币收入,保证每个家庭、每个公民维持和改善生活的需要。
公司、企业,它们全部生产、流通的运转无不同时伴随着货币的收收付付。
非经营性的机关、团体,非营利性的公益事业,其运转、其职能的发挥也离不开货币。
财政,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它们的活动保证着国家职能的发挥和社会的公共需求。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财政收支已完全采用货币。
家庭和个人的货币收支有时收大于支,有多余的货币;有时支大于收,手头持有的货币不足以满足支出。多余的可借出,不足的要借入,这就产生了个人的货币债权和货币债务。公司、企业周转中需要货币,而无货币,就要借款,有了货币债务;多余的货币暂时不需支用,则可贷出,转化为货币债权。财政也要利用国家信用,大家都熟知的国债就是国家借款的称谓。货市债权债务普遍存在,孕育了金融活动。
|
|
|
|
书评 |
|
|
|
|
|
其他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