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耀敏
原刊于《人民日报》2011.11.23 23版
中国图书走向世界,是中国出版人的理想和追求。
随着中国的开放和发展,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都在日益增长,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据了解,“十一五”期间,仅“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就分别资助了2156种和373种图书。中国图书“走出去”已成为政府大力提倡和支持、企业自觉组织规划和实施、海外读者普遍接受和欢迎、广大作者全力配合的一项很有意义的文化建设工作。
中国图书“走出去”迅速发展,说明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提高,尤其是作为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文化,受到普遍重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
中国图书“走出去”,不仅需要有简单便捷地宣传介绍中国的读物,也需要有深入研究中国的优秀学术成果。从笔者接触到的国外读者和出版社来看,他们对有关中国主题的图书都有强烈的需求,希望我们把优秀的、有深度的图书版权输出给他们,这其中也包括重要的学术著作。
中国的许多出版社在努力做好面向国内的各类出版物的出版工作外,十分重视图书“走出去”工作。人民大学出版社把图书“走出去”确定为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十一五”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共签署版权输出合同400多种,其中反映中国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成果占到了总数的80%以上。特别是在版权输出中重视“中国学术”,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品牌。在具体的版权输出工作中,也逐步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
出版社是不是真正重视中国图书“走出去”工作,直接关系着这项工作的效果。“十一五”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制定了提升出版物国际性的战略规划和“走出去”战略,不断加大对“走出去”工作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起了一支熟悉国际市场、擅长国际交流、广泛联系国际出版机构的专业化团队。一些重要和重大对外合作项目,出版社都仔细研究、认真规划、积极促成,形成了“走出去”工作的强有力的工作机制。
出版社需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版权输出模式。在我国目前的版权输出中,相当大一部分是汉语学习、通俗读物和国内名噪一时的畅销书,怎么打开中国学术“走出去”的局面,探索中国学术“走出去”的途径,这是一个重要课题。需要逐步与国外权威学术出版机构建立互信合作关系,积极输出专业出版物,走“高端学术国际出版”的路子,适应国外专业人士深入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需要。这样不仅增进了国外对当代中国和中国学术发展的了解,推动了中外学术交流与对话,也提高了中国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图书“走出去”不能靠外国出版机构的“恩赐”,而要依靠中国图书本身的魅力和效益。因此,在与外国出版机构的合作中,需要双方共同研究筹划,分析市场与读者的需要,并根据国外读者的特点作出必要调整,逐步赢得国外重要出版机构的信任,为中国学术图书“走出去”创造良好条件。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与国外重要出版机构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包括培生教育集团、圣智学习集团、麦格劳—希尔教育集团、剑桥大学出版社、天窗专业出版社等。
此外,没有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规划,中国图书“走出去”也难以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在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的过程中,许多图书的翻译工作都得到了政府相关项目的支持,出版社不仅获得各类版权收益,而且获得了各类出版补贴。
在具体的“走出去”工作实践中,向国外介绍中国学术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的水平和质量。与非学术性成果的翻译不同,学术著作的特点是内容高度专业化,篇幅相对较长,翻译周期长、难度大,需要专家学者、翻译家、出版社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
原文链接: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6353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