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美]罗斯·特里尔
可能没什么地方比在北京的友谊宾馆见到罗斯·特里尔更让人觉得合适、贴切。这片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苏式建筑群让人想起诸多过去,但并不妨碍它掩映在现代化的大厦丛林中与当下的种种交相辉映。
来京前,罗斯·特里尔应邀参加在上海召开的“华人传记与当代传记潮流国际学术研讨会”。1980年,特里尔所写的《毛泽东传》出版后,随即被翻译成德文、意大利文、保加利亚文、希伯来文以及中文。该书自1989年译介到中国,销售过百万册。
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该译丛的作者皆是世界知名学者,其中包括史华慈、罗斯·特里尔、斯图尔特·R·施拉姆、莫里斯·迈斯纳、魏斐德、竹内实等。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作为丛书第一册,被收入其中。他从毛泽东的个人生活、个性性格和心理分析,据此具体描绘出了他脑海中想象的“毛泽东的真实的整体画像”,把毛泽东丰富的情感与挑战性的理论创造联为一体,全方位展现了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和中国革命的壮观图景。
特里尔真诚地热爱中国,以至于他出版的10部著作,大部分与中国有关。1970年,特里尔成为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他的老师包括亨利·基辛格和费正清。特里尔在哈佛大学教授政治思想、中国政治和国际关系等课程。期间,他参与了1971~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以及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为中澳建交的工作,并根据亲身经历写成了《八亿人》。外文局资料室曾将其翻译成中文《八亿人——来自中国的报道》,并作为内部出版物在北京发行。
几年后,第一版《毛泽东传》出版。特里尔回忆,“当我1980年撰写《毛泽东传》时,很少有人意识到毛的个人生活对他如何统治中国的影响。今天,人们普遍认为,毛的政治方略与他的阅读习惯、与他和女性的关系、与他的健康状况、与他对死亡和不朽的看法、与他对批评的态度等等,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也正是《毛泽东传》中文版在中国畅销的原因之一。”
特里尔热衷在媒体上发表意见,他不仅为诸多报章杂志上撰写文章,也曾担任若干电视节目的特约评论员。
作为多面手,特里尔活跃在学术研究、新闻写作和公共生活等多个领域。一些学者认为“他是记者”,而一些记者认为“他是一本正经的学者”。
特里尔承认,成书后,不断有新材料出现,但“并不会为此修改书中已有观点”。“世界上的很多领袖也是这种半文人的气质,比如说丘吉尔或者是法国的戴高乐将军,他们读书,他们自己也写过一些历史,但是知识的世界显然无法满足他们,他们必须回到实践中,他们要自己做一些事情。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没有提到毛泽东”
有关的因素,却提到了孔子相关的因素,这也使很多西方人包括我都感到很惊讶。虽然毛泽东因素没有直接出现,但我觉得毛泽东以一种隐形的、不直接的方式出现了。毛泽东隐形地出现是因为他是‘中国之父’,他的革命成果在现在开花结果了,人人都应该在这种时刻为毛泽东自豪。中国人应该觉得自豪,因为现在所有的一切成就都是因为当时毛和他的同事将中国发展到这种程度,而没有走上像清朝一样覆灭的道路。因为毛泽东的公共医疗政策,现在中国的人均寿命增加了。不管你们认为毛泽东的文学和诗词写得怎么样,他的确是广泛流传的,因为现在很多小学也要求阅读这些。”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