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书业沙龙•“百佳”教育大学出版 评估:我们腾飞基础坚实
|
|
2009年11月27日
|
|
|
刊登于《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11月26日
主持人 姚一宪 新闻出版报社副总编辑
主讲人 刘 芳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督导与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嘉 宾 宗俊峰 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
陆银道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社长
戚德祥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社长
李永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副社长
付荆军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
尹树东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副社长
滕景云 教育科学出版社副社长
用数字说话——科学公平
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宗俊峰说:“荣膺‘百佳’对出版社而言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从出版社来讲,可以通过评估的指标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明确了自身的发展方向。但我们不能就评估而评估,要坚定自己的出版理念和发展方向,看看我们出的书是不是对社会发展和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付荆军表示,出版行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而且变革的速度和力度都是我们原来没有想到的。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作为出版企业来讲,有一套指标和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指标的确立对于出版社的发展会起到导向作用。过去出版社一般都是自己和自己比,评估把每个出版社放在了整个产业发展的角度,就像一面镜子,让你从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对于一个企业判断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也会有一个参照系,这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来说意义深远。再有,评估既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希望出版社能够通过评估,进一步磨炼企业内功,找到下一步更好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社长戚德祥认为,这次等级评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的第一次出版行业的评估,十分必要。这次评估不是全部经营性出版单位大排队,而是分类排队,使得一些中小型出版社有机会进入“百佳”行列,使得“专、精、特、新”的出版社也有自己的生存价值和发展空间。比如说从规模、效率、运营能力、队伍、特色、“走出去”等等都有所体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李永强也有同感,他说:“获得‘百佳’,是出版社的荣誉。这次出版界的首次等级评估,要解决的问题非常清晰、明确。我是学诉讼法的,诉讼法强调公正的结果要通过程序来保障,我们不能控制结果,但是我们能够控制程序。这次评估就做到了这点,对促进我国整个出版企业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意义。”
教育科学出版社副社长滕景云也认为,等级评估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同。究其原因,一是引入了三家中介机构。二是从指标的设置到各方面都比较合理。过去的出版社评优定性的多定量的少,这次有数据库软件的评估、客观数据的评估和专家的评估,定量的成份、科学化的成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企业而言,指标比较科学合理,准确全面地反映了我们整个出版的全过程,也基本反映了一个出版社的特征和全貌,使我们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更加明确了,找准了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同时,这标志着国家出版业评估制度的建设,对出版业的发展也会产生很重要的作用。对处在改制背景下的出版业,重树市场主体,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和活力,都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从特点出发——做大做强
随着评估结果的尘埃落定,如何运用好评估结果,使其真正发挥积极作用,就成了目前出版社的重点工作之一。
戚德祥说:“对出版社来说,规模很重要,但特色也很重要。我们作为一个中型的、有特色的出版社,从长远发展看,一定要在特色的前提下发展起来,做大做强。作为大学出版社,作为一个企业,转制前和转制后都存在一个市场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但不能光增强国内的竞争力,同时还必须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虽然国外市场竞争不容易,但却是我们整个出版界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们,真正能够把我们出版业做大做强。”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社长陆银道表示,此次入围“百佳”得益于出版社长期坚持专业特色,锲而不舍地在医学行业做好文章,使优势和特色得以彰显。“和其他出版社相比我们体量不大,但我们利润高,产品结构合理。我们之所以发展得又快又稳,最主要的一点是能够认识并发挥自身的特长,突出特色。如今,我们出版社从最初只有很少的几个品种,走到现在可供产品超过1000多个品种。改制以后,一定要强调核心竞争力的构造。这是一个出版社重要的发展方向。”陆银道说。
新闻出版报社副总编辑姚一宪说:“现在电子出版物、多媒体出版物出现以后,对传统出版物形成冲击,同时也可能成为传统出版社的一种机遇。我们现在正构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我国的全民阅读率还不高,这对出版社来说也是一种机遇。”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尹树东说:“作为一家小型专业出版社能够进入‘百佳’,我们非常自豪。我们出版社的定位就是一个专业法律出版机构,宗旨是为中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服务。我们一定把法学精品教材建设放在首位,同时加大对外版权贸易,引进国外版权。转制以后我们形成了很多系列的教材,包括研究生的教材,本科的、专科的、高职的等等。”
付荆军认为,目前中国出版业正在发生一场革命,竞争的压力不断增大。他说:“我们在不断寻查自己的定位,争取做到主业突出、核心规范。但有核心竞争力的出版社,没有一定的规模,就很难有相应的规模效益,进而会影响其市场竞争力,这是经济运行的必然规律。我们也希望通过不断的发展,做大规模。”
滕景云表示,评估使他们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更加明确了,找准了他们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他说:“坦诚地讲,这些指标应该说最高的分值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评估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自我激励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寻找自己差距、看到自己不足的过程。”
望日趋完善——着眼未来
从评估过程看,这次评估指标的设置全面而系统,对出版单位人、财、物各方面都有涉及。其中,对出版社“图书生产能力”和“资产运营能力”的考察,赋予的分值很高,这在出版业转企改制的宏观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宗俊峰认为,从指标来看,按照一些情况进行了分类,比较明晰。但这些指标是否可以在评审前让更多的出版社有所了解,或者能吸纳更多出版社和界内人士的意见,使之更加完美和完善。有一些平时采集的数据和日常一些数据已经汇总到新闻出版总署,希望能变成一种动态的滚动式的发展和评估。此外,评估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评估了。如高校评估有很多的榜单,有的侧重学术论文,有的侧重声誉。所以评估不可能把各个指标涵盖进去,也不能因为强调某方面的工作就把这个比重人为地增加,要从长远来看,一定要有合适的比例,不能过分强调。
付荆军建议,这次评估,还可以有深度的发掘和整理,包括给企业反馈等等。如果可以加强反馈就更好了,因为经过很多研究之后建立的新的体系,对企业查找差距对症下药还是有用的。希望评估小组能单独与出版社沟通,反馈打分结果,使出版社自己知道哪些指标得了高分,哪些得低分,以帮助出版社进一步改进工作。”
戚德祥也表示,评估要处理好一些关系。第一,是在评估指标体系当中,规模和效益的关系。这次评估,规模占了很大的比例,很多是看码洋,却忽视了利润,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将规模等同于效益。所以如何处理好这个关系,是下一步搞好评估体系的关键问题之一。第二,是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打分考核了很多的数量,质量如何体现,包括图书内容质量如何等等,国家应该有导向,把握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第三,是综合和特色的关系。这个关系的处理体现在一定的比例上,肯定要以综合的能力为主体,特色要占一定的比例。还有就是人员的基础建设能力,现在拿的是硬性指标,如证书等等,但是否真正具有这种资格,要通过实践检验,你有再多人拿再多证书,但没有能力,依然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队伍。所以人员、数量、资格和人的能力的关系怎么考核需要改进。他还建议基础建设能力的分数所占比例小一点,社会效益、管理水平怎么能很好体现出来,下次评估中都应有所考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