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燕莹
人才培养感悟:出版社要根据社情,根据岗位提供个性化的培训,既重视基层员工的业务能力基本培训,还要重视业务骨干的能力提升培训、中层干部的领导力、忠诚度培训和高层干部的事业培训,最终实现“人才建社”。
“通过此次获奖,我觉得一篇好的论文,一定要观点鲜明,有的放矢,言之有物,举措可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部主任张宗芳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谈及获奖感受时说。近日,张宗芳凭借《事以才立,业以才兴——论出版业人才教育》一文荣获第五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征文活动一等奖。截至目前,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征文活动一共举办了5届,张宗芳参加了4届,获得了两次一等奖、两次三等奖的好成绩。近日,记者与这位凡参加必拿奖的“种子选手”,聊起了她获奖背后的日常工作及编辑人才培养感悟。
凡参赛必拿奖的“种子选手”
张宗芳说,第五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征文的主题为《创新·跨界·融合——出版人才发展大趋势》,这既是出版行业当前发展的趋势,更是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出版社经常走进这样的误区:人才引进时,重学历,轻培养;人才培养时,重基层,轻高层;岗位提拔时,重外部,轻内部;绩效考核时,重眼前,轻长远。
在首届征文活动中,张宗芳的征文题目是《人才兴书业 出版建强国》,她提出了建立“行政+市场”的人才选拔机制、“专业+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力+绩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管理+计划”的人才管理机制,通过“四个加法”宏观地介绍了出版社“人才建社”的思路。该论文获得了征文一等奖。第三届论坛征文主题是“现代编辑领军人才”,张宗芳的论文从仿生学的角度描写了现代编辑领军人才的素质特征。“那是一篇比较有意思的论文,属于天马行空的一篇论文。”张宗芳回忆说。第四届征文主题是“‘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张宗芳的论文是《“四shou四shi”之“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提出“互联网+”时代的出版方式用加法、管理方式用减法、人才培养用乘法和数字出版用除法,分别用各含一个发音为“shou”和“shi”字的成语进行了概括,比如审时度势(shi)、守(shou)正创新等。到了第五届,张宗芳的征文则聚焦人才培养,再次“抡元”。参与几届征文活动,张宗芳的参赛感悟是,要想获得不错的比赛成绩,首先题目要新颖,提纲要整齐;其次,论点要清晰,举措要可行。她说,结构规整,内容充实是得奖的关键。
获奖背后日常积累是关键
张宗芳在日常编辑人才培养工作方面,有着非常深入的思考。俗话说艺多不压身。根据自己的日常工作,张宗芳善于思考、总结、归纳,日常的用心积累,在关键时候得到了回报。“我的工作职责就包括为出版社培养人才,平时工作中也常常会遇到各种人才发展问题,需要经常静下心来思考如何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次获奖论文中的好多举措来源于我日常具体工作。”
谈到理论储备,张宗芳认为,一方面来源于日常工作的思考和阅读相关人力资源图书,另一方面得益于与出版业同行的沟通。“我们有一个出版人力资源的微信群,有100多位各大出版社的人力资源部主任在里面,大家有什么问题都会互相请教,让我受益匪浅。”“根据征文主题,结合我日常工作中的思考,进行结构化的组织,便是一篇不错的论文。”张宗芳总结道。
作为人大社人力资源部主任,张宗芳平常工作中有不少新编辑的招聘及编辑培养工作。谈到人大社的编辑人才培养工作,张宗芳介绍说,社里非常重视新员工招聘和编辑培训工作。新编辑招聘工作很重要,得到社领导和用人部门主任的高度重视。每年社里都会组成招聘小组对应聘人员进行筛选,招聘小组成员包括主管人力资源以及用人部门的副社长或副总编辑、用人部门正副职负责人、人力资源部主任、用人部门同一岗位的骨干员工等,招聘小组综合考查应聘人员的笔试成绩、工作经验、专业对口、应变能力、性格特点等。“人才作为出版社发展的‘第一资源’,值得出版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张宗芳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