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想起在读者服务部的日子
|
|
2007年01月30日
|
 |
|
看到人大出版社的“我读人大书”的征文,不由地想起想起去年的夏天,想起那个阳光灿烂的夏日下午,很自然地泛起一种温馨的感觉。很感谢人大出版社的这次活动,让我重拾这种美好的感觉。 记得去年八月份,我在报社的实习告一段落,觉得自己应该看一些书了,就在世纪馆人大出版社读者服务部找了个角落,踏踏实实地看了将近一个月的书。 读者服务部在哪?或许有人会问。它隐藏在人民大学世纪馆的西侧,靠近人大篮球场的地方。当它还在装修的时候,我们都很纳闷,这么小的一个地方,准备用来做什么呢?后来我们知道了,是要做一个读者服务部,我们还发现,这地方不大,但是藏书却很丰富,经济、政治、哲学、新闻……考研、考G辅导类书本应有尽有,我们学生再也不用跑老远去买书了。 记得那个月,只要有空,我就钻进读者服务部,翻开我熟悉的人文社科类的读物,读个饱。北京的夏天很热,而人大住宿的条件是比较差的,读者服务部虽然很小,但是该有的设施还是有的,于是在那个炎热的夏天,我多了一个清凉的所在。 那时候我看得最多的是哲学类的通俗读物,因为觉得自己特别特别欠缺这方面的了解,而人大出版社提供的相关书目恰恰满足了我的这方面的需要。哲学要求的是有一种超越人生的境界,好几次看到入神处,总喜欢看看阳光明媚的室外,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很多次在书店关门的时候,总觉得意犹未尽,希望能够再看多几个小时。 现在架子上人大版的冯友兰的《一种人生观》、《中国哲学小史》等等都是那个时间段,我从那里精挑细选出来的书,现在翻看的时候,还能想象到当时看到这几本书的感动和飘飞的思绪。 一来二去,我跟店里的售货员就熟悉了。读者服务部的都是一些年轻人,观点、气质和学生群体都很接近,因此很容易就可以熟悉了。记得有个大连的哥们(不过最近去没看见他),每次去都会打个招呼,闲的时候还聊聊天什么的。还有个服务部的服务员,叫张玲,前几天见到她,她还问我最近怎么没有去服务部看看啊?俨然我不去还不习惯了。听她说起现在读者服务部改称两班倒了,工作每天只需要6个小时,有三险,工作挺清闲,节假日还有福利,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当时,好几次朋友找我,问我在哪。我都回短信说:在读者服务部!正是这个时候,好多回家的同学陆续回来了。一个师妹找我说给我带了些家乡的特产,我照例说,“在读者服务部。”当我从深思中回过神来时,发现前面站着的正是师妹,笑吟吟地看着我。后来她成了我女友,我还记得她笑着站在我面前的那一幕。 暑假结束了,我还挺怀念在那看书的日子,什么时候想买书了,第一想到的也就是人民大学出版社,想去它的读者服务部转悠转悠,并且往往也能够买到称心如意的书本。当然这是后不光是为了买书了,还是为了看朋友。 在我看来,一个小小的读者服务部虽然对于一个出版社来说很小。但是反应出来的却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反映出它是否具有一个高素质的员工团队,反映出它的服务理念是否贯穿到它的每一个销售终端,是否真正以顾客为本位。读者服务部说到底关键是“服务”,这是极端重要的。从它的员工身上焕发出来的气质和脸上经常带着的微笑,乐于交往的品格,我们知道,人大出版社在这方面是成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