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媒体抓住四要点赢得话语权
|
|
2012年11月19日
|
 |
|
_副本.jpg)
“赢得公众的竞争是经久不衰的,因为在话语权的竞争中,一旦不努力,就很难再得到青睐,如同马拉松赛跑一样,你不跑,就会被继续奔跑的人落下。”为了赢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更多的公众青睐、更多的影响力和议程设置权力,就需要在赢得信任感、增加吸引力、强化依赖感和提高服务性等方面下工夫,而这也正是赢取话语权的四个最核心的要素。
一是信任感。如果要对受众与社会产生最持久和根深蒂固的内化反应,就需要提升媒体自身的可信度,这既包括公信力,也包括权威性。所有信任和接受度的基础都是报纸的可信度——它在准确和真实方面的名声。其次是报纸对自己谈论的东西的信心——即权威性。并且,报纸的影响力和其他各种力量一样,都有一个累积的过程。
我们常说的“公信力”,表现在媒体,就是对真实性的承诺和坚守。
权威性在媒体赢得话语权的努力中则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尽可能发出权威的声音,这种声音既可能是有威望的政治家和企业家的声音,也可能是各行各业专家的声音,当然也包括媒体内已树立起专家或权威形象的评论员或主播。另一层则是塑造形象的努力。
就如同生活中不能自律的人很难被人信任一样,媒体要想赢得信任,拥有稳定的话语权,就必须守住自己的底线,并且勇于担当。
二是吸引力。谈到吸引力,就不能不提到认同感。如果一个人发现某个团体或个人在某一方面对自己很有感染力,或者对一些重大事件及原则问题有共同的认识与评价,他就会因喜欢该团体或个人而容易接受其影响。这种认同感,是媒体赢得话语权的关键所在,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媒体为何需要通过内容的丰富和亲切感,以及专栏作家的文字和思想魅力来吸引长期读者,并努力树立一些媒体偶像。事实上,在我们谈论美国的影响力时,不可忽视的,是美国媒体在全球的超强影响力,它的报道影响到人们对事件的看法,而它对美国在方方面面的解读,也产生了强大的社会认同力量,让人们很难否定这个国家。
与社会认同相关的,是熟悉感。这一点,美国做得就很成功,无论是可口可乐、麦当劳,还是NBA、好莱坞,抑或是迪士尼,带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诸多的亲切感和认同感,这种“从宝宝抓起”的文化战略,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力。而研究也显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对某一品牌越熟悉,它对人们的吸引力就越大。
相似性会增进好感。实验表明,对于一个人,他的观点和你的观点越接近,你就越喜欢这个人。换言之,在其他条件相等时,我们喜欢那些态度与我们相似的人。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两个问题,一是媒体的意识形态能够吸引认同这种意识形态的人,无论是受众还是支持者或赞助者。二是专栏作家的作用,由于这些专栏作家有着鲜明特点,他们往往能吸引一些与其观点和立场具有相似性的人,从而使之成为媒体的忠实受众。那些有着鲜明个性和观点的主播,也有这种影响力。更进一步地,那些明智的媒体也往往会长期保持稳定的“个性”和意识形态取向,以保持受众的忠诚度。
三是依赖感。对媒体来说,来自受众的被需要感十分重要。这种被需要,一方面表现在消息来源上,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一些问题的解读上。个人视野和专业的局限性,时间、精力和获取信息的有限性,都决定了受众需要从媒体获取信息和一些问题的答案,这也就产生了一种依赖关系。相对来说,受众在国际问题上的依赖要更多一些。
对媒体来说,越稀缺才能越被依赖。稀缺性表现在对独家新闻的追求,以及对与政府关系的精心维护上。由于媒体竞争的激烈性,也由于媒体深知受众对稀缺事物的喜好,各大媒体都非常重视独家新闻的发掘,而事实证明,如果某家媒体能经常发布独家新闻,就会引起受众的重视,乃至产生依赖感。为了抓住独家新闻,媒体就需要与一些重要的新闻源保持良好关系,这其中,与政府搞好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政府通过信息稀缺性增强了媒体对其的依赖,媒体通过信息稀缺性增加了受众对其的依赖。
事实上,适度的依赖感,不仅对媒体有益,有时也会给受众带来心理上的效用。这种依赖感或者说是被需要感,也使媒体显得独特。相对于其他事物,人们付费给媒体所带来的海量信息及其背后蕴涵的机遇,所受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得到的阅读或收视快感(互联网上还有互动的喜悦),是不成比例的。尽管受众也会为此付出时间和精力,以及变相地为广告埋单,但由于这一切都是隐性的,一般情况下都会被忽略。也正是意识到这些,广告商才会乐得在媒体上做广告,不仅因为传播有效,也因为这样更容易被接受,而大财团则努力全方位地介入各种媒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对受众施加全方位的影响。
四是服务性。我们说,公信力可谓是媒体最有价值的资产,而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参与,也即媒体不仅报道主流社会,也反映亚群体的真实生活和呼声。
服务性还体现在讲故事的方式上。为了让受众更容易接受报道内容,并对媒体的报道产生好感,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十分注意故事的“趣味性”,这也使得媒体对以下故事情有独钟:(1)人物故事,尤其是名人的故事。(2)角色反转,比如大学教授退休后当看门人的故事等。(3)有人情味的故事。普通人的壮举,天伦之乐,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温情,都特别容易打动人。(4)秘闻曝光。尽管美国非常注意隐私保护,但多数人对名人和官员的隐私还是很感兴趣的,尤其是那些趣事或见不得人的事情。(5)英雄故事。(6)令人惊异的事情,重大的发现,奇特的见闻等等。这些良苦用心及其背后所体现的服务性,很容易吸引受众乃至打动他们。久而久之,在媒体与受众之间就建立了一定程度的感情联系,而媒体对他们也就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从这个角度看,媒体在政治和经济报道的娱乐化倾向背后,其实暗含着服务受众的心理,至少是在努力创造一种让人更容易接受信息传播的愉悦情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