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阅读

妙趣横生的通识读本
人生魔方
爱智书系
中国古韵
其他

财经阅读

沃顿商学院图书
EDP·管理者终身学习项目
个人理财
广告人·中国·案例丛书
其他

学科板块

企业培训教材

  • “读好书吧”会员申…
  • 大众图书出版中心最…
  • 光明网读书频道
  • 人大出版社/大家好书
  • 网易读书
  • 中国互优网
  • 《周易与人生》新书快递

    2010年07月21日


    书名:《周易与人生》
    (妙趣横生的通识读本•大学讲堂)                  
    书号:978-7-300-12486-5
    著译者:杨庆中 著
    责任编辑:罗锦贤 杜俊红
    成品:160*235MM  页数:约266页
    纸张:70克轻型
    装祯:平装
    出版时间:2010.8
    定价: 29.00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迁善改过 谦卑礼敬 利以合义 乐天知命
    当位处顺 知几察变 屈伸有度 求同存异 否极泰来 革故鼎新
    《周易》就活在我们的生活中

    杨庆中老师讲“《周易》与人生
    丰富我们的生活智慧与生命智慧
    把握变化之道,享受生命的乐趣

    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同步首发
    手机发送"8080"至10658080
    将获得手机阅读链接地址,享受随身阅读的乐趣!

    ◆ 本书卖点
    ○ 语言通俗,可读性强,是学习周易中人生智慧的最佳读本。
    ○ 图文并茂,用周易智慧指导读者把握人生命运。
    ○ 所涉及二十个易学命题,都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许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成语,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 是对周易的智慧的积极解读,符合现代人的思维习惯,内容深入浅出,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 作者是易学界的权威人士。

    ◆ 读者定位
    ○ 普通大学生
    ○ 具有基本文化修养的普通人群
    ○ 对易学感兴趣的人

    ◆ 作者简介
    杨庆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传统易学等。近年来,以课题负责人身份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其中之一的结项成果《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200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另一结项成果《周易经传研究》,作为“优秀项目成果”,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文库”,于200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07年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另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现为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副秘书长,《国际易学研究》执行编委,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经学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内容简介
            本书分内、外两编、二十个易学命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讨论了《周易》智慧及其对现实人生的指导意义,在引用古代故事的同时,还举了很多当代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作者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包含处世方法和德性涵养两个层面的内容,撇开后者只谈前者,则容易流于机心与游世;撇开前者只谈后者,则容易流于迂腐与拘谨。所以,内篇讨论人生活动的德性基础,外篇讨论人生活动的方法原则。前者可谓变中之常,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守持,以使自己保持并完善自我的人格修养;后者可谓常中之变,可因时地的不同而有所变易,以使自己合乎并顺应时势的流转。而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有机地结合二者,才能使人显得既厚重,又智慧。本书的“附录”部分则讨论了什么是命,八字与命运的关系等问题。

    ◆ 丛书简介
           “大学讲堂”是一套讲述大学问、大智慧的丛书,用大学讲堂,讲大人之学。它基于大学生通识课程的授课内容,由高校名师按课堂讲学的方式编写。这一丛书就像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向所有人开放,对于各个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都有必要修习其中一部分课程。
            开卷即可受益,知识永远不会成为负担。不用亲临课堂,即可聆听名师教诲,感悟智慧与人生。

    ◆ 目录————————————————————————————————————

     
    引言:《周易》活在我们的生活中

    内编
    一  自强不息
    二  厚德载物
    三  忧患意识
    四  迁善改过
    五  中正和合
    六  谦卑礼敬
    七  纯诚信实
    八  利以合义
    九、持恒守志
    十、乐天知命


    外编
    十一  时止时行
    十二  当位处顺
    十三  知几察变
    十四  慎始慎终
    十五  交感比应
    十六  屈伸有度
    十七  求同存异
    十八  裒多益寡
    十九  遁世无闷
    二十  极数知来

    附录:
    一、《周易》概说
    二、《周易》六十四卦
     
    ◆ 上架建议——————————————————————————————————————

    历史文化/励志

    ◆ 内容摘录——————————————————————————————————————
    引言:《周易》活在我们的生活中(节选)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典籍,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的《易经》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汉代立经学博士,《周易》被奉为经书,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它一直稳居封建时代主流学术的核心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然而,由于《周易》自身的复杂性,加之近代以来国人对传统文化典籍的陌生,人们对《周易》的理解往往存在着很多偏差,或者视之为神秘的天书,或者视之为单纯的占卜算命之书。而社会上的一些旁门左道也都喜欢攀附《周易》,以神秘其说,于是《周易》的面貌变得光怪陆离,让人觉得好像是雾里看花,似近实远。
           事实上,如果你懂一点相关知识的话,就会发现《周易》并不神秘。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成语,许多都出自《周易》,或与《周易》有关,如:居安思危、穷变通久、自强不息、韬光养晦、否极泰来、三阳开泰、革故鼎新、求同存异、殊途同归、洗心革面、义结金兰……等等。其中象 “否极泰来”这个成语,就来自《周易》的《泰》卦和《否》卦,《泰》卦后面是《否》卦,否极泰来,意思是坏的过去好的到来。又如“革故鼎新”,是由《周易》里边的两卦《革》卦和《鼎》卦组成,革是变革,鼎是鼎立。革去旧的东西,建立新的东西,就叫“革故鼎新”。再如“义结金兰”,是指两个人或几个人的感情不错,要结义为兄弟,即所谓的结金兰之好。这个成语即出自孔子对《同人》卦的解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还有成语“三阳开泰”,“三阳”指的就是《泰》卦下面的三个阳爻。等等等等。
    再比如,北京故宫的三大殿: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这三大殿是清代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其名字 “保和”、“太和”、“中和”,就来自于《周易》。又如故宫里的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由交泰殿联结,就是根据了《周易》的思想原理。又如,过去称皇帝为“九五之尊”,这个“九五之尊”也来自于《周易》,《周易》的《乾》卦九五爻的爻辞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是《乾》卦中最好的一个爻位,乾代表天,而九五又是“飞龙在天”,所以把它比作皇帝,并称之为“九五之尊”。
    其它如日常生活中的用语,比如我们定下了一件事情,第二天又改变了主意,我们通常会说:“又变卦了”, “变卦”一词,也来自于《周易》。可见,《周易》一点都不神秘,它就活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既然《周易》就活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给《周易》定位呢?或者换句话说,《周易》究竟应该算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呢?回答这一问题前,请先看看清代人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这样一段话: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易者又援以入《易》,《易》说至繁。

    意思是说,天文、 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及道士炼丹等,各个方面都与《周易》有关,都受到《周易》深刻的影响。这说明《周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是有影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易》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
            由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周易》的地位非常特殊。自汉代以来,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是经学,而经学的核心则是易学,《周易》是处于传统学术核心之核心的地位。所以当代大儒梁漱溟先生曾说:“易乃大道之源。”著名旅美学者成中英先生则形象地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就是在不断地诠释 《周易》的过程中,生生不息焕发青春的。著名易学家、哲学家朱伯崑先生认为,中国人在与西方人接触之前,即近代之前,主要是靠研究《周易》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理解宇宙、认识社会,把握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易》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哲学教科书。
            要而言之,关于《周易》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哲学教科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既然如此,我们学习《周易》,目的是什么?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层面可以思考:第一个层面,即知识的层面。了解《周易》的基本内容,对于丰富我们的知识,大有裨益;第二个层面,学习《周易》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质,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第三个层面,也是笔者在本书中重点论述的,就是对于帮助我们安身立命,过正确合理的生活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而这也正是孔圣为我们探索出的一条学《易》之路。据史料记载,孔子早年由于瞧不起巫师之流,对于《周易》并不十分看重,到了晚年重读《周易》,发现里面有“古之遗言”,有“德义”可观,于是“晚而喜《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读之韦编三绝”,并慨叹说:“假吾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夫子把学习《周易》的目的,定位在“无大过”上面,“无大过”就是不犯大错误。这是他的学《易》体会。我觉得这也应该是我们今天学习《周易》的目的。这本小书就是要探讨《周易》的智慧,探讨少犯大错误的智慧,探讨安身立命的智慧!   
            本书分内外两编,由二十个易学命题构成,讨论了《周易》智慧及其对现实人生的指导意义。作者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包含处世方法和德性涵养两个层面的内容,撇开后者只谈前者,则容易流于机心与游世;撇开前者只谈后者,则容易流于迂腐与拘谨。所以,本书内编讨人生活动的德性基础,外编讨论人生活动的方法原则。前者可谓变中之常,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守持,以使自己保持并完善自我的人格修养;后者可谓常中之变,可因时地的不同而有所变易,以使自己合乎并顺应时势的流转。而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有机地结合二者,才能使人显得既厚重,又智慧。考虑到《周易》一书结构特殊,有一套专门的术语,为了便于读者阅读,“附录”中还特别收录了一篇专门介绍易学基础知识的文字,供读者参考。

    一  自强不息(节选)
            说到“自强不息”这一成语,人们或许并不觉得陌生;但如果说它出自于《周易》,不少朋友大概还不十分了然。《易传》在解释《乾》卦时说过一句话,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自强不息”一语的出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很是耐人寻味,“君子以”是“君子应当”的意思。“君子应当”如何呢?“应当”“自强不息”。为什么应当“自强不息”呢?因为“天行健”。可以说“天行健”,是“君子以”的所以然之故。用专业一点的术语说,是“君子以”的哲学基础。

    1.1
               那么,为什么“天行健”,君子就应该“自强不息”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须从《周易》中的“健”字入手。
             “健”字在《易传》中共出现了15次。其中,《彖传》中出现了10次,《象传》、《文言传》、《系辞传》中各出现了1次,《说卦传》中出现了2次。除《说卦传》中有一条是指震卦外,其余14条均是指三画卦乾而言的,如《乾•象传》、《乾•文言传》、《需•彖传》、《讼•彖传》、《小畜•彖传》、《泰•彖传》、《同人•彖传》、《大有•彖传》、《无妄•彖传》、《大畜•彖传》、《夬•彖传》等。这些材料中的“健”字,基本上都是用来解释卦象中的三画卦乾的。可见,“健”是乾卦所独有的品格之一。
               另外,在《周易》中,还有几个六画卦中含有三画卦乾,但《易传》并没有以“健”来解释它,如《履》、《否》、《遁》、《大壮》、《姤》等。不过《否》之《彖传》曰:“内柔而外刚。”《大壮》之《彖传》曰:“刚以动。”《姤》之《彖传》曰:“柔遇刚。”均是用“刚”字来解释乾卦,说明“刚”也是乾卦的主要品格。
           《易传》以“刚”释乾,是有它的原因的,那就是在他看来,乾是阳类属性的总代表,用《系辞传》的话说,即“乾,阳物也”。因此,乾卦的卦象全部是由阳爻组成的(无论是三画卦还是六画卦),可以说是纯阳之体。而乾卦之外的其他卦中的阳爻,其性质自然也就反映或分有了乾的性质。或者换句话说,《周易》六十四卦,无论是哪一卦,其中的阳爻,都在该卦中彰显着乾健之性的作用,不管这种作用是否适当。
             要而言之,乾的品格为“刚健”。
             那么,为什么在《周易》中乾卦的品格为“刚健”呢?这是因为乾在《周易》中象征天,乾的基本取象为天。请看下面的例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传》)
    云上于天,需。(《需•象传》)
    天与水违行,讼。(《讼•象传》)
    风行天上,小畜。(《小畜•象传》)

    ……

            组成《需》卦和《讼》卦的两个三画卦分别是乾和坎(位次不一样),据《说卦传》,乾为天,坎为水,又为云,所以两卦的《象传》分别谓之“云上于天”、 “天与水违行”。组成《小畜》的两个三画卦分别是乾和巽,据《说卦传》,巽为风,所以《小畜》卦的《象传》谓之“风行天上”。其它如《履•象传》、《泰•象传》、《否•象传》、《同人•象传》、《大有•象传》、《无妄•象传》、《大畜•象传》、《遁•象传》、《大壮•象传》、《夬•象传》、《姤•象传》等,也都是以乾之取象为天,并以此而立说的。

    1.2
            那么,为什么《周易》要把天作为乾的取象,并用乾象征天呢?这个问题说来复杂,大体而言,与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有关。让我们先来看一段材料:

    天有纯刚,故有健用。今画纯阳之卦,以比拟之,故谓之象。……天行健者,行者,运动之称;健者,强壮之名。乾是众健之训,……偏说天者,万物壮健,皆有衰怠,惟天运动,日过一度,盖运转混没,未曾休息,故言天行健。(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一)

    这是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一书中解释《乾》卦的《象传》时说过的一段话,大意是,天有纯刚的属性,所以有刚健的功用。《周易》用三个(或六个)阳爻象征它,也正是为了以此模拟天的刚健。而天之所以有这种刚健的属性,乃是由于它周流运转,没有停息的时候;在在生动,没有衰竭的时候。孔颖达在该书中还引用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刘表的解释说:“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故云天行健。此谓天之自然之象。”很显然,孔颖达所谓的“惟天之行,日过一度”也好,刘表的“天体之行,昼夜不息”也好,他们都是在以天文学意义上的天为根据,解释乾卦“刚健”之性的来源。类似的解释还很多,如三国时期的著名易学家虞翻就曾用“天一日一夜过周一度”解释“自强不息”(李鼎祚《周易集解》引)。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古代,天文学是相当地发达的,据传早在黄帝时期,就曾“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史记•历书》)。到了尧帝的时代,便已形成了“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较为成熟的历法系统(《尚书•尧典》)。至于夏商周三代,天文历法就更是趋于完善了,如殷商王朝以干支纪日,周而复始,一年12个月,并有置闰;同时还对日食和新星等异常天象有所记录。这些无疑对于成书于西周初年的《周易》是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的。
            《周易》本属于蓍占类著作,但由于它的蓍占是透过由阴爻阳爻组成的卦画及卦画所组成的卦象来完成的,所以,其中也明显地吸收了许多星象学方面的知识和内容。例如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就曾经利用天文学的知识,对《乾》卦作出过颇具特色的解释。李镜池先生受此启发,释《乾》卦的“龙”字为龙星,并认为“潜龙”就是秋分的龙星。其它如“月几望,吉”(《归妹》六五);“宜日中”(《丰》);“日中见斗”(《丰》六二、九四):“日中见沫”(《丰》九三):“月几望,马匹亡”(《中孚》六四)等,也分明是与天文星象有着密切关系的话语。诚如《系辞传》在记述八卦的起源时所说的,“仰以观于天文”,“仰则观象于天”,“天垂象,见吉凶”,等等等等。乾卦的取象于天,也正与此有关。可以说,《周易》是用一种新的方式,从新的角度对古代天文学的部分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吸收。这也为以后的易学家们借助于天文学研究的新成果来诠释《易》辞(如汉代的卦气说)提供了根据。
             然而,《周易》用新的方式,从新的角度对古代天文学的部分成果进行的总结和吸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对自然天象的类比或模拟上,而是更进一步,以拟人的手法,从哲学的高度对自然天象所表现出来的品格和精神进行了概括。《易传》所谓的“天行健”,就是利用《乾》卦的符号特征对天的刚健品格作出的概括。《乾》卦的《彖传》说: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成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这是一段十分优美的文字,《彖传》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概括了《乾》卦的特性。如果把它翻译成现代语言即是:

    伟大啊乾元,万物资取它才有开始,而它则本之于天。云气飘动甘雨降临,万类在流动中成形。太阳一出一入,六个爻位适时完成。因时制宜驾乘六条巨龙巡游天空。天道变化,决定了万物的命运和本性。保持那本来的和皆,才可能合宜贞正。它始生万物,使普世获得安宁。

    这是一种多么盎然充沛的力量啊!难怪《象传》要用“天行健”来概括它了。“资始”,是指万物因他而有开始。明朝的著名易学家来知德解释说:“乾元乃天德之大始,故万物之生,皆资之以为始”,“资始者,无物不有也;统天者,无时不然也。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此乾元之所以为大也”(《周易集注》)。这是说,宇宙之中没有什么东西不是靠着“乾元”来开创、来开始的。
    然而,“始”还不等于“生”,因为它还不能赋予生命以完整的形式,还需要“至哉坤元”的配合,才能使“万物资生”(详下章)。所以,“乾元”“资始”,不是“创始”,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创世之始。也正因为这样,它才不像犹太人的上帝那样,工作了六天,就把一切都造出来了。相反,它需要具备“无物不有”、“无时不然”的品格,在宇宙变易的历程中生生相因,赓续不已,这就是《周易》所谓的“生生”,用《系辞传》的话说,这叫“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广生焉”。
            天道的“资始”和生生不息,使之具备了刚健中正的品格和能动进取的精神,《周易》称之谓:“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临•彖传》);“乾元者,始亨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乾•文言传》)。

    二  厚德载物(节选)
            在《周易》中,有一卦与《乾》卦正相对应,这就是《坤》卦。《乾》卦由六个阳爻构成,《坤》卦则由六个阴爻构成;乾表征天,坤则表征地;乾的性格是刚健有为,坤的性格则是柔顺宽厚。所以《坤•象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中的“坤”字,据有的学者说,原本写作“巛”,而“巛”为“顺”的假借字,所以,“地势,坤”也就是“地势,顺”的意思。
            《乾》与《坤》两相对应,二卦从两个方面表现了自然宇宙的基本品格。与对天道——《乾》的认识一样,古人也从对地道——《坤》的认识中,找到了提升人的德性的进路,那就是“厚德载物”。张岱年先生说,“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核心内容”。可见其在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方面,曾经起到多么过巨大的作用。

        2.1
              在上一节中我们说到,君子“自强不息”的哲学基础是“天行健”,在本节中,我们将会发现,君子“厚德载物”,也有他哲学的基础,或者时髦一点说,也有他的形上学的根据,这就是“地势坤”,或曰“地势顺”。通观《周易》可以知道,“顺”是《坤》卦的最基本的品格。
            “顺”字,《周易》经文(即六十四卦辞三百八十四爻辞)中没有出见,《易传》中则出现了51次,其中特指坤卦(三画卦)的约有18条。如《师》、《比》、《泰》、《豫》、《临》、《观》、《剥》、《复》、《晋》、《明夷》、《萃》、《升》等,这些卦,其六爻符号中都包含一个三画卦坤,因此,《象传》、《彖传》也都以“顺”字释之,《说卦传》和《系辞传》也一致指出:“坤,顺也”;“夫坤,天下之至顺也”。
             当然也有一些六画卦,虽然包含一个三画卦坤,而《彖传》、《象传》却没有用“顺”字来解释。如《否》卦,是由乾坤两个三画卦组成的,《彖传》却说:“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君子而外小人。”不用“顺”字。但这句话中的“柔”字,则是指着坤卦说的。所以,“柔”也是坤卦的最基本的品格。这样,与乾卦的品格为“刚健”相对应,坤卦的品格则为“柔顺”。 同样的,与乾卦的“刚健”建基于六个阳爻的基础之上一样,坤卦的“柔顺”则建基于六个阴爻。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纯阴之卦,视它为阴性的代表,六十四卦之中,凡是言“柔顺”的,也基本上是就坤性来说的,虽然有些卦未必出现了三画卦坤。例如,有一些卦,六爻之中没有出现三画卦坤,但《象传》或《彖传》仍然用“顺”来训解:

    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旅•彖传》)
    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巽•彖传》)

          上述这些引文,大部分是用来解释该卦中的阴爻的。如“‘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中的“顺”字就是指着《旅》卦的六五而言的。“顺乎刚”,是说六五顺承上九阳爻。又如“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中的“顺”字是指着《巽》卦的初六和六四而言的,初六顺承九二,六四顺承九五。而且,“柔皆顺乎刚”一语,更是道出了阴爻为“柔”为“顺”的本质特性。
            要而言之,坤卦的品格为“柔顺”。

        2.2
            乾卦的“刚健”品格源于天,坤卦的“柔顺”品格则来自于地,因为坤卦在《周易》中代表地,坤的基本取象为地。如:

    地中有水,师。(《师•象传》)
    地上有水,比。(《比•象传》)
    明入地中,明夷。(《明夷•象传》)

           以上引文,其中的“地”字,都是就六画卦中的三画卦坤的取象来说的。如《师》卦由坎和坤两个三画卦构成,坤在上边,坎在下边,坎为水,所以《象传》谓之“地中有水”。《比》卦也是坎和坤两个三画卦构成,只是二卦的位置有所颠倒,即坤在下边,坎在上边,所以《象传》谓之“地上有水”。《晋》卦由坤和离两个三画卦构成,坤在下边,离在上边,《说卦传》载:“离也者,明也。”所以《象传》谓之“明出地上”。《明夷》卦与《晋》卦正好相反,离为下卦,坤为上卦,所以《象传》谓之“明入地中”。等等。所以,《说卦传》解释说:“坤也者,地也……”,“坤为地”。
           《周易》用坤卦的卦象来代表地,也是有他的原因的,对于一个以农业立国的民族来说,土地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与对上天的认识相一致,中国古人对“大地”也很早就产生了独特而深厚的情感。《周易》成书于殷周之际的周人之手,而周人的祖先便是从事农业的专家,并世代在尧、舜、禹的部落联盟中担任农官。据《国语》记载,祭公谋父在向穆王述说家史时曾经说道:“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国语•周语上》)大意是说,我们周人的老祖宗在尧、舜、禹的时代,一直是管农业的。部落联盟解体后,在夏后氏的排挤下,丢掉了农官之职,逃难于戎、狄(西北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之间,但仍然谨守着祖先的事业,勤于耕种,发展农业。可见,农业对他们是何等的重要。
            正是由于对农业的重视和农业生产的发达,我国先民对于土地有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并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因此,古人不但十分重视观察大地的变化,还怀着深深的敬畏对他进行崇拜,如古代的社神崇拜活动,就是对土地的一种最主要而隆重的崇拜形式。

    社祭土而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
    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同上)

            社神崇拜,也就是土地神崇拜。在中国古代,土地庙是无处不在的,此足见土地崇拜的普遍性。而人们之所以崇拜它,是因为它能负载万物,有不尽的资材供人们享用,概括一句话说,就是“人非土不立”。《周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并用乾坤两卦法而像之,也就不难理解了。
    与对天的认识一样,《周易》对大地的认识也没有仅仅停留在情感的认同和现象的描述层面上,而是从哲学的高度对他的生殖的功用、柔顺的品性进行了抽象和概括: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坤•彖传》)

    这是《易传》作者对《坤》卦的特性作出的概括和赞美。大意是说:“美德至极啊,配合天开创万物的大地!万物依靠它成长,它顺从禀承天的志向。地体深厚而能普载万物,德性广合而能久远无疆;它含育一切使之发扬光大,万物亨通畅达遍受滋养。雌马是地面动物,永远驰骋在无边的大地上,它柔和温顺利于守持正固。君子有所前往,要是抢先居首必然迷入歧途偏失正道,要是随从人后,温和柔顺就能使福庆久长。往西南将得到朋友,可以和朋类共赴前方;往东北将丧失朋友,但最终也仍有喜庆福祥。安顺守持正固的吉祥,正应合大地的美德永保无疆。”透过这段生动的话语,可以体会到《坤》卦的品德,大约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承天而资生万物;一是敦厚而普载万物;一是滋养而光大万物。
          《周易》首《乾》、《坤》两卦,《乾》卦为纯阳,《坤》卦为纯阴,二者互依互存,互相为用,缺一不可。但相对来说,乾阳刚健,主进;坤阴柔顺,主从。因此,可以说坤卦主要以成就乾阳为己任的,《彖传》所谓的“资生”,就是与《乾》卦的“资始”相对成文。孔颖达解释说:“资生者,言万物资地而生。初禀其气谓之始,成形谓之生。乾本气初,故云‘资始’;坤据成形,故云‘资生’。”(《周易正义》卷一)“据”,指根据乾元之“始”。这表明,坤元是不能离开乾元的“资始”而独立生育万物的。所以,它需靠着“顺承”乾元,来成就其生育的功能。而坤之所以能够“顺承”乾元,乃是由于它的敦厚足以普载万物,它的滋养足以光大万物。或者也可以换句话说,由于坤卦对乾元的“顺承”,使它同时具备了生育万物、普载万物、光大万物的伟大品格。因此,《象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3
            从人生哲学的立场来说,《周易》所谓的大地的生育万物、普载万物、光大万物的伟大品格,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对于提升人类的德性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宽广能容;一是敦厚能载;一是以柔济刚。
            宽与容,是大地的最基本的品格,宽即其广大无边,容即其无所不包。关于这一点,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曾经有过一个颇为中肯的论述,他说:

    上不天则下不遍复,下不地则物不必载。泰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韩非子•大体》)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上面没有辽阔的天空,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下面没有宽广的大地,就不能承载万物。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都能容纳,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都能吸收,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因此君主要象天地那样气魄宏大,才能使万物齐备,要象山海那样涵养宽广,才能使国家富强。在这里,虽然韩非子所要劝戒的是君主,但其中的道理对于每一个人都还是适用的。
           宽容,向来被视为是一种美德,早在周代就曾经有人指出:“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孔子也特别重视宽容的意义,如说:“宽则得众。”(《论语•阳货》)“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治长》)“既往不咎。”(《论语•八佾》)“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等。战国末期的儒学殿军荀子则更明确地强调了宽容的重要性。他说,君子度量自己要用绳直,接待别人要用引导。度量自己用绳直,所以足以为天下人所效仿;接待别人用引导,所以能够宽容百姓,依赖百姓,而完成天下的大事(《荀子•非相》)。这是强调宽容是君子的美德。所以,隋朝思想家王通说:“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中说•魏相》)宋代哲学家陆九渊也认为:“宽也者,君子之德也。”(《与辛幼书》,《陆九渊集》卷五)
             在古代,有关宽容的故事比比皆是,兹举一例:

            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年轻时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深知他的贤明和才干。管仲家里很穷,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从来没有因为这些事对他有过什么怨言。后来二人都作了齐国国君的两个儿子的老师——鲍叔事奉公子小白,管仲事奉公子纠。后来小白得到了君位,做了齐桓公,却耍阴谋让鲁国人杀了公子纠,管仲也因此受到牵连而遭到囚禁。但鲍叔仍一如既往,与管仲交好,还向桓公推荐了他,并使之得到了重用。而管仲也果然有才干,桓公凭借着他的智谋迅速成就了霸业,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进行“维和”,使天下免于战火。管仲曾不无感慨地说:“我当初穷的时候,曾经与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以为我是贪财,他知道我家里穷。我曾经为鲍叔谋划事情,但因经营不善,反而使他陷于困境,鲍叔并不以为我是愚笨,认为时运有顺有逆。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并不以为我不成器,认为我没有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在战场上逃跑,鲍叔并不以为我是怯懦,知道我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乎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并不以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为小节而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羞耻。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则是鲍叔啊。”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己的位置置于管仲之下……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的知人。

              在这里,鲍叔在知人方面确实独具慧眼,但其心胸的宽广能容,恐怕更其重要吧。诚如《师•象传》云:“地中有水,君子以容民畜众。”又如汉朝人所说:“存人,所以自立也;雍人,所以自塞也。”(《汉书•梅福传》)

    出版社首页 - 分社简介 - 分社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大众图书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