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若歆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学术出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简称“人大社”)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源优势,在该领域的学术出版方面独树一帜。建社60余年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秉持“出教材学术精品,育人文社科英才”的发展理念,努力打造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的“第一品牌”。
近年来,人大社除了继续坚守传统学术出版阵地外,还积极开拓新媒体形式,搭建数字平台适应新媒体的阅读和科研变化。不仅在教材数字化和高端学术数据库建设两方面形成了自身优势,还把学术出版的精品战略不折不扣地贯穿在数字出版工作中,向着多媒体互动、产学研一体的国际化现代出版集团的目标迈进。
立足优势,铸就学术出版重镇品牌
天然的学术出版基因,使得“学术出版”早已成为人大社立社的品牌核心。在多年发展中,人大社逐渐形成了以教材精品建设为核心,以学术著作与大众图书产品研发为外延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目前已经累计出书25000余种,出版了一大批具有文化传播、文化累积价值的优秀教材和学术著作,发展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的传播重镇。
据了解,从“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先天优势,到自身发展壮大,成为学术出版重镇,人大社经历了四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人大社于1955年正式成立,开创了新中国大学出版社的先河,成立之初就确定要为高等教育和科研服务,出版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这一时期出版的教材内容紧紧契合新中国发展的新理论、新实践和新气象,成为新中国文科大学教材的标杆。中国人民大学的自编教材、马克思主义教材也成为人大社延续至今的出版特点和品牌。第二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人大社确立了“自我扩张,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发展方针,发行码洋从3000万元增长到3亿元。这一时期,人大社启动了“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系列教材”出版工程,夯实了文科教材出版中心的地位,出版了大批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教材与学术并重的出版格局初步形成。第三阶段,21世纪前10年,人大社明确了“以教材出版为主体,以学术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发展战略,不断突出学术品牌优势,打造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重镇。第四阶段,十八大以来,人大社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强化主题出版及理论出版、原创学术出版、大众出版的专业出版特色,打造人文社会科学出版第一品牌,着力推动高端学术著作“走出去”,致力于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排头兵,重视传统出版与新媒体出版融合发展,在教材数字化和学术数据库建设方面成果显著。
有了明确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人大社的出版主业亮点纷呈。近年来,人大社出版了一大批学术影响深远的精品力作,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首先,人大社把握时代大潮,在理论出版和主题出版方面亮点突出,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典藏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等一大批优秀的主题出版物;其次,重视文化传承,着力于大型学术典籍的汇编出版,出版了《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敦煌遗书总目录索引卷》等学术佳作;再次,遴选思想大家,出版有分量的著作文集,比如《罗国杰文集》《詹姆逊文集》《汤一介集》《萧公权文集》等;最后,紧跟学术前沿,不断补充经典专业学术系列新作品,比如陆续推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等知名学术品牌的新品种。
近年来,人大社出版了一大批学术影响深远的精品力作,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在人大社社长李永强看来,出好书、出精品的关键是要重视和加强出版规划。多年来,人大社形成了一整套出版编辑发行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经验。在宏观方针上,人大社始终坚持规划领先的工作方法,在不同的方向上坚持精品战略。“我们尤其注重制定长期规划(五年规划)和年度规划,明确规定各个出版分社的出版重点、出版特色和出版任务,把图书出版工作落实到长期和年度规划中,发动全社策划编辑深入学术研究第一线,发现选题、发现精品,确保出版社每年持续不断地推出优秀的图书。”李永强介绍道。在具体工作中,人大社各分社立足各自所负责的学科,确保优秀作者的跟踪服务到位,重大项目组织协调到位,不良图书策划批评抵制到位。
应对变化,形成融合共生的出版格局
立足学术出版,加强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是所有大学出版社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人大社主要在教材数字化和高端学术数据库建设两大板块探索融合发展路径。据李永强介绍,在数字化教材建设方面,2014年,人大芸窗数字教材上线运营,该平台融合纸质教材的高质量核心内容,是融合富媒体教学资源的精美数字化教学平台。在高端学术数据库建设方面,2016年,人大社重点建设了三大学术数据库,包括集文献出版目录和互联网服务平台为一体的全面、专业的学术数据库——中国问题研究文献出版目录及服务平台;集中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精选典型案例,全面关联法律法规全文数据的中国法律应用案例网;汇聚中国重要思想家研究成果的数据服务平台——中国思想家研究数据库。
李永强表示,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人大社致力于达到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融合共生的发展态势。目前,传统出版业务依然是人大社的主营业务,在人大社的发展战略上占有主体地位。“十三五”期间,人大社坚持以教材建设为本,加强教材精品出版,进一步巩固人大社高校文科教材出版中心地位;强化主题出版,以大型学术项目引领学术出版,巩固并加强其在人文社科出版领域的地位;坚持为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品质为保障,不断开拓创新,打造具有人大社特色的大众图书品牌。而在数字出版方面,人大社以出版社重点投资、资源合作和国家相关重点项目实施带动发展,尽快做大做强人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为该社真正实现融合发展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人大社不断通过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和优化市场营销方式。从数据、技术、流程规范、大数据分析等角度加强对实体教材营销业务工作的支持。同时,扎实推进营销重心下沉,深挖区域市场潜力,做优做实终端营销工作,积极建设明德校园书店、天猫旗舰店和官方微店等自营平台,不断拓展销售新形式。
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大学出版社也面临着一些困惑和挑战。一方面,当前学术评价体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学术界相互提携、学术自清自律的能力相对不足,学术成果存在思想性、严谨性欠缺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学术出版内容原创性不足、低水平重复;另一方面,学术出版读者群体限制,自身盈利能力不足,需要相应的学术出版激励政策扶植。这些尚需克服的困难,也在发展变化中激励着人大社不断前行,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和发展路径。
建社60余年来,人大社努力打造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的“第一品牌”,收获各类奖项无数。
锦上添花,打造国际化现代出版集团
在李永强看来,国内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与世界一流的大学出版社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他表示,国外优秀的大学出版社不仅重视学术图书的高品质和专业水准,也非常重视第三方评审对于学术成果专业性的评价,从而帮助他们遴选优质内容,这是需要国内大学出版社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而人大社也摸索了一套保证学术出版质量的方式。
第一,学术出版评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近年来,人大社建立和加强了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工作机制。为保证学术质量,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组织图书专家评审团,专门把好选题关。此外,人大社还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的优秀学术团队,组建了以学术专家、出版社专家为首的重点选题审读委员会,确保重点选题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并通过专家对研究成果的遴选把关,从源头上保证学术出版的学术水准和出版质量。
第二,建立稳定的学术出版资金保障。人大社在学术出版中积极争取国家各类支持学术研究和出版的项目资金,为大型学术专著的顺利出版提供了稳定的保障。同时,人大社每年也有固定的资金投入,以确保不具备盈利能力的优秀学术作品可以得到发表和推广。
第三,做出专业特色,保证品牌的独特性。人大社背靠中国人民大学的学术资源,一直专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出版,在学术和专业上独具特色,高端学术出版已经成为人大社品牌建设的核心价值。
第四,服务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科研工作。人大社配合学校加强和改进本科课程教材建设,配合学校实现国际化战略,把各学院更多优秀学者的图书推向世界主流图书市场,为校际交流提供出版支持。
未来,要想建设多媒体互动、产学研一体的国际化现代出版集团,优秀的人才资源才是核心竞争力。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人大社始终以“人才立社、人才兴社”为宗旨,目前该社编辑队伍中90%以上都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在编辑培养方面,人大社将提高青年编辑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作为日常工作重点,通过师徒制的“传帮带”工作,时刻培养青年编辑的业务能力;常年开设员工课堂,组织各类专业讲座和培训活动,从夯实基本功、拓宽知识面、培训新技能等方面来提升各级编辑的业务水平。